也(拼音:yě),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最早见于
战国。本义是蛇,后常用作语气词,或用于句末,或用于句中。
也,象形字。甲骨文像蛇形。金文仍象突出头部的拖着尾巴游动的蛇形,金文很像古代的一种盥器“匜”。小篆的写法与金文相似,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也。与它、㐌同源,这从“逶迤”亦作“委蛇”“逶迆”、“拕”也作“拖”、“他”也作“佗”可得到证明。从口、从乙(《史记·东方朔传》“读之止,辄乙其处”),会言语停顿之意。战国文字“也”字所从的“口”或讹作“图A”、“图B”,下部或加“图C”形饰笔。汉简“也”字所从的“口”讹作“图D”,遂隶作“也”。 《说文》:“也,女阴也。象形。”释义、说形均误。本义当为蛇。“也”字常用义是语气词,或用于句末,或用于句中。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也,是语已及助句之辞,文籍备有之矣。” 《信阳楚墓》1·07:“闻之于先王之法也。”郭店楚墓竹简《穷达以时》 10:“子胥前多功,后戮死,非其智衰也。” 《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此篆女阴是本义。假借为语
䛐。本无可疑者。而浅人妄疑之。许在当时必有所受之。不容以少见多怪之心测之也。
《秦始皇本纪》:二世元年。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颜氏家训》载:开皇二年长安掘得秦铁称权。有镌铭。与《史记》合。其于久远也,也字正作𠃟。俗本讹作世。薛尙功历代钟鼎款识载秦权一。秦斤一。文与家训大同。而权作𠃟、斤作殹。又知也殹通用。郑樵谓秦以殹为也之证也。殹盖与兮同。兮也古通。故毛诗兮也二字,他书所称或互易。石𡔷。汧殹沔沔。汧殹即汧兮。
《唐韵》羊者切。《集韵》《正韵》以者切。𠀤音野。语已辞。《说文》徐注:语之余也。凡言也,则气出口下而尽。《玉篇》:所以穷上成文也。《广韵》:语助之终。柳宗元曰:决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