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谷烧
彩绘瓷器
“九谷烧”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17世纪中叶,相传是遵照本地统治者前田利治的命令开始制造的。
历史沿革
“九谷烧”是彩绘瓷器,因发祥地日本九谷而得名,距今已有350年历史。明朝末年,中国彩绘瓷器传入日本,受到当地人民的喜爱,并得到迅速发展,因而日本彩绘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格。
当时,由于在此地发现了一种可以制作瓷器的矿石原料,前田利治便派遣工匠到瓷器生产地,即现今的佐贺县有田町,去学习烧瓷技术,并开始制造瓷器。这一时期生产的瓷器,被称作“古九谷”。
公元17世纪末,“九谷烧”曾一度停止生产,古九谷烧在元禄之后虽一时中断,到了文政七年由大圣寺的富商吉田屋(丰田传右卫门) 策划再兴,而在九谷建窑。因为生产古九谷的「青手」作品,因此青九谷亦被有了「吉田屋」 这样的名称。
文政八年窑移至交通方便的山代温泉的越中谷,到了天保年间又因经营者换手而 变为宫本屋窑。而山代窑到了庆应二年(1866年)受到来自京都的永乐和全的指导,因此这个时 期的产品又称作九谷永乐,和全虽在山代只停留了五年,却使九谷烧有了技法上极大的进步。
后来至公元19世纪,“九谷烧”又重新开始制造。这个时代是世人称之为百花齐放的工艺美术时代,其中位于中心地加贺藩侯前田家以其丰厚的财力,召集了全国有名的工匠,画家,制茶者们,制作出很多的优良工艺品。九谷烧是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工艺品。经过历史上的几次兴衰之后,九谷烧再次复兴于明治年间。明治政府为了增强国力,作为振兴出口产业的对策,把九谷烧作为第一陶瓷出口宣传品,在国内外的博览会上,屡显风采。
据考证,上个世纪30年代日军侵华期间“九谷烧”器物随着日军的入侵登陆北京。1945年日军投降之后有些“九谷烧”器物没能带走,流散在中国民间,从笔者收藏的“九谷烧”贴花碗的风格中不难看出此器物既有中国陶瓷的传统,又有日本民族陶瓷的风格。
制作工艺
“九谷烧”取名于“九谷村”,并且这个时期制造的陶瓷被称为“古九谷”。它是继承自传统的修养的正规武士们藩、里的画匠们、还有就是后藤才次郎从长崎领来的朝鲜以及明朝的技术者、和有田的陶瓷工人们等同心协力制陶的智慧精华于一身。
“九谷烧”的独特风格,是它的绘画线条豪放、明快,颜色有绿、黄、红、紫、藏青色等五种。九谷烧经过采石、粉碎、筛箩、沉淀、成形、烘烤、素烧、绘画、施釉、烧制、彩绘后再烧制等十几道工序完成。古九谷烧瓷质温润,配色强烈,运用红、黄、绿、紫、青等五种颜色,大胆构图,线条自然流畅有力,形成豪放,秀丽,奢华的高品位独特风格。
艺术特色
最早的古九谷烧是受了九州有田烧的染绘影响,而与北方加贺地方的瓷器风格交互作用 而产生的。据说是加贺大圣寺的初代籓主前田利治命令家臣后藤才次郎,于明历年间沿大圣寺 川而上,于深山间的荒僻村庄九谷所开之窑,一直持续到元禄初年。为了与幕末开始的「再兴 九谷」有所区别,一般习惯都称作「古九谷烧」。
色彩是古九谷烧的最大特征:釉色浓重鲜美而意境超群,强烈的色彩和稍嫌混浊而无光 泽的质地形成的调和,展现日本彩绘瓷器的最高境界。另有一种手法是将素瓷上涂满青、 绿、紫、黄等色釉,因为没有红色而俗称为「青手」,并有相当多意境高远的佳作。
著名陶匠
其中被众所周知的著名的工艺家有,金泽的内海吉造,阿部碧海,石野龙山,安达陶仙;能美郡的九谷庄三,松本佐平,松原新介,初代德田八十吉;江沼的竹内吟秋,前井一豪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4 17:01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