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皋山
河南省洛阳市景区
九皋山,又名鸣皋山。它位于伊川嵩县汝阳三县交界处,主峰海拔930多米,自古闻名天下。
相关诗文
鹤鸣【诗经·小雅·鹤鸣】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名山简介
九皋山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武王卜定洛阳王城时:“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瞻有河,粤瞻伊洛,毋远天室”。“三涂”即九皋山,周武王把它看作天室。九皋山是古都洛阳南的屏障,有泰山之雄、华山之险、黄山之奇。是伊川古迹名胜十六景之一。
九皋山,又名鸣皋山,位于洛阳伊川、嵩县、汝阳三县交界处,距陆浑水库三公里。山势雄伟,颠高入云,悬崖峭壁,山峦叠翠。站在山顶,晴日极目远眺,中岳嵩山、省城郑州、古都洛阳、龙门香山、嵩县、伊川、汝阳等地尽收眼底。在春暖花开时,山上山下百花争艳中,要数唐代女皇武则天带来的“映山红” (也叫杜鹃花),最引人注目。苍松翠柏,清秀挺拔,美不胜收。九皋风光可与黄山媲美,九皋奇景与灵山类同。
历史典故
《诗经》中赞道:“鹤鸣九皋,声闻于天”。由此可知九皋山之优美壮观,早已闻名天下了。古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纷至沓来,游山玩景,吟诗作赋。唐代诗仙李白在九皋山赋诗《鹤鸣九皋》曰:“昭化呈仙质,长鸣在九皋。排空散浦泪,映日委霜毛。万里思廖廊,千山望郁陶。香风光不见,风积韵弥高。凤侣攀何及,鸡群思忽劳。”
九皋山顶宽阔平坦,有祖师庙一座,大殿为古代建筑,青砖琉璃瓦。巨木梁柱架,飞檐翘角,龙凤大脊,盘旋似飞舞,气势雄伟。庙前参天松柏,遮日成荫,观者至此,肃然起敬。殿内有祖师塑像,像前有一瓷盘,盘内卧一青龙和鸟龟。相传此庙建于秦代(无史查考)。唐代贞观年间,大将尉迟公游九皋山捐资重修庙宇,树碑一方,上书“鹤鸣宝观”四个大宇。据庙碑记载,明代嘉靖、清代康熙年间均曾重修。唐时,东至汝阳的紫罗山,西至王莽寨山,南至崖口,北至洛阳的龙门均为九皋山之庙地(庙碑)。由此可知,九皋山搐宇之大,名胜流传之远。
《古嵩志》载:北宋大理学家程明道先生云:“九皋山颠有三池,相距各数武,水分紫、白、黑三色,冬夏不涸,悬崖石洞中,白煽幅大如鸭”。现在三池俱在,群众叫它“龙三眼”。抿说当年编螟洞中自骗嬉云集,傍晚群出如白云,飞舞于天空,五更始归洞,呜呜有声。煽螟食昆虫,附近禾葡不受虫窑,农业伟乍丰收,似与此有关,群众称之为“九皋农福”。
诗情画意
九皋山遍地是景,山腰山顶有72洞,洞洞有奇景,景致各有特色。奇景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至此寓居写诗。武将来此习武练功。
宋代邵雍寓居九皋山赋诗一首《和晚秋》曰:
久畏夏署日,喜逢秋夜天。
急耐过修竹,凉风摇晚莲。
岂谓败莎蛰,能继衰柳蝉。
安德九皋翁,清泪一洒然。
明代诗人李化龙游九皋赋诗《春日登九皋山游鹤鸣溯遇雨》曰:
东风吹动游山城,春尽看山眼更明。
龙去深揪犹带雨,鹤归华表不闻签。
伊流乱落群峰下,嵩麓遥过五岳平。
自是山灵贪上客,可崖仙赖泛松声。
宋代程颗游览九皋赋诗《秋月》曰: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唐代诗仙李白在九皋还写了《霜宰下睛皋》、《送岑徵君归鸣皋山》、《鸣皋歌》等。唐代诗人黄甫冉写的《远山》。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秋游》,唐代诗人钱起写的《遇鸣皋隐者》。清代诗人陈相如为九皋山赋诗百首,汇集成《九皋山诗集》等,这些锗言诗篇,都是他们在九皋山给我们留下的珍贵遗产。
九皋山的名胜已是万古千秋,虽然原貌被损,但遗址俱在。祖师庙、老君洞属道教系列,也是祖国古老文化艺术的一支。如能修聋复原。它必是洛阳旅游景区的一副新屏。
景点介绍
南侧的悬崖峭壁上,有孔“老君洞”,相传此洞为者忍李耳隐属炼丹之地,游者至此,都有稀奇之感。洞外寒气遇人,洞内温暖如春,洞内洞外气候,亦是两个天地。在悬崖申,还有“水帘洞”,洞申有泉,浆流有蒂。洞内泉水清澄如镜,洞外绿树红花映腮如屏,站在洞口如同身在画中,精神振奋,体魄轻松。在这悬崖峭壁上。还有化九龙洞,洞内石壁上长有九条石龙,弯弯曲曲好像摇头摆尾欲飞凌空,游者至此,无不赞典精巧奇景。你再到“自云洞”游览,可见洞内雾气腾腾,股股白色云雾,溢出洞外,犹如白絮,缠绕山腰,覆盖山峰,升天成云,真乃奇观。
西侧的马头崖,山头向前伸展,形似马头,伊水从马脚流过,使人望而生馒。在马头崖的悬崖峭壁上。有一阅形石粹,高约十丈,五人合抱不住,世名“拴船桩”。相传很早以前,龙门以里是个大水湖,名叫“五阳江”。湖的周围住若许多人家,相互来往必靠船只,船到东边,必在马头崖靠岸,将船拴在石柱上。后来大禹凿开龙门山,湖水流出,湖底显现,原来的“拴船桩”已留在马头崖的峭壁之上。
距“拴船桩”不远的悬崖上,有架吊桥,相传明末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战至嵩县,九皋山附近的财主大户,把送薯的金、银、财宝等物都转移至悬崖的石洞呻。李出成获得此一消息后。命令义军官兵撕衣制绳,在悬崖上搭起绳吊桥,义军进入石洞,将财主大户所藏金、银、财宝分给贫苦农民。虽然原先的吊桥早已无蒋,但悬崖上挂吊桥的遗迹仍然存在。
山腰里有溶洞,洞内的钟乳石琳琅满目,飞泉滴柱,自然形成,似宝塔,似挂钟、似石柱、似巨龙,千姿百态,无所不奇,进洞游览,好似进入幻想中的仙境。
南侧有个“无底洞”。亦叫银洞。相传西汉末外戚王莽称帝后,摇役繁霓,吏治腐败,于天风四年(公元17年),爆发了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绿林、赤眉等义军蜂拥而起。汉高祖九世孙刘秀和兄刘寅都加入绿林义军。当时义军人少力弱,怎能和当朝王莽军死拼,只有采取边打、边退、边发展的战略战术。刘秀的绿林义军战至陆浑的九皋山,王莽军追击到九寨山。王莽命令官军将九皋山团团围住后,自己亲带精兵万人攻上山顶。刘秀义军在这四面陡崖的山顶,又突阑不得,金军到了千钧二发的危险时刻,眨眼间,面前出视一老道向刘秀拜曰:“官军追来,请你们快从这银洞出去”。刘秀超忙向老道施礼道:“化我们进入此洞,不是死路一条吗?”老道曰:“化此洞出口在南阳。”刘秀谢过老道指点,带领义军进入银洞。老道唯恐官军进洞追赶,随即将洞口堵塞。刘秀的义军出洞到南阳后,日益壮大发展起来,在昆阳大战中,建立奇功。更始元年(公元23年),以恢复汉家制度为号召,联合贵族势力击败铜马,沼降赤眉等义军,终于打败了王莽,推翻丁王莽的“新”王朝。建武元年(公元25牢),刘秀称帝,建都洛阳后,刘秀皇帝亲到九皋山回拜指路的老道。但访遍全山却无影无踪了。当年刘秀的 “搬倒井” ,“记路草”,“拴马桩”现存可观。
山东侧有个大风口,年年月月日日都有大风呼啸;山西侧有个“避风宫”。一年四季却不见风,蜡烛光头从不摆动,二召攫何奥秘,值得人们探索。
民间传说
九皋鹤鸣
相传,商朝末年,殷纣王荒淫无道,整日里花天酒地,不理朝政。轩辕坟里的狐狸精乘机钻了空子,变成美女妲己进入宫中,时时不离纣王左右。殷纣王自从得了妲己,更是鬼迷心窍,妲己说什么他就听什么,连自己的王后也挖 纣去双目残害而死,纣王的儿子殷郊,见父王这样惨无人道,知道江山难保,又见母亲被害,更加痛心疾首,乘夜逃出朝歌,四方云游。
这天,他来到九皋山,见这里伊水九折从山中溢出,风光秀丽,林木茂盛,山花锦簇,便登上山顶,但见山顶有洞,既避风又向阳,温暖如春,于是就在洞中住了下来。却说神人云游至此,他见殷郊一个人在这里十分清苦,就住在洞中与他作伴,每天与他讲经论道,传播学业。殷郊受了神人教导,学问大进,而且又吃了神人的金丹,身体十分康健。一日,神人见殷郊学业有成,就对殷郊说:“这是一块风水宝地,你哪里也不要去了,只在此山修炼,殷商马上完结,周朝就要兴起。只要你熟读经书,潜心修炼,日后定成正果。我今西去,留下金丹一颗,无事便罢,若要有事,吞下此丹,一喊便到。”说罢殷郊便飘然下山而去。
再说殷郊在山上每日读经,潜心修炼,还经常下山来到民间,帮助百姓除灾祛病,做些善事。四方百姓有什么疾苦也来求殷郊帮忙,总是有求必应。天旱了,殷郊便行风落雨。瘟疫流行,殷郊便亲自采些草药撒于水中,百姓喝了此水,可以免灾栈病。百姓对殷郊十分感激。
不知过了多少年,伏牛山出了一只怪鸟。此鸟九头,色赤,似鸭,九头皆鸣,常使伊水泛滥,淹没庄田。此鸟路过谁家见人便啄,滴血成火,扑灭不下。百姓们个个胆,法,人人害怕,都来求殷郊帮忙。殷郊与九头鸟交战,杀得天昏地暗,飞沙走石。谁知那鸟诡计多端,眼看战不过殷郊,便腾空而去,昼去夜来,残害百姓。殷郊见百姓受害,心中着急,便吞了金丹,站在山顶大呼一声,声闻于天,变作一只鹤,腾空追去。再说,神人在老君山,听见殷郊呼救,忙驾云前来助战。他摇动佛尘,一下子把九头鸟打落下来。
九头鸟被打死了,为民除了一大害。然而殷郊也变成了一只鹤,九皋山一带出了什么事,他都站在山顶呼叫。
后人为了纪念殷郊,就在山顶盖了一座庙,名叫“祖师庙”。殷郊站着呼叫的地方也建起了“鹤鸣观”。《诗经》上的“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便缘于此。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04 23:34
目录
概述
相关诗文
名山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