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狮拜象
传统民俗文化活动
九狮拜象,起源于“赣南”,是一个综合的艺术,融音乐绘画舞蹈等多种艺术于一体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表演的队伍有一百多人组成。器乐有沙喇子、唢呐、锣鼓,演奏起来喜气洋洋,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其表演手法有“小狮戏龙”、“金龙穿花”、“金龙蟠柱”、“金龙戏水”、“龙狮相耍”、“群狮相戏”、“九狮拜象”、“麒麟狮象团龙”等蔚为壮观的场景。
表演形式
九狮拜象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是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赣南上犹客家地区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九狮拜象”一般由1龙、9狮、1象、1麒麟、1牌灯和2锣鼓彩亭组成,唢呐由长号和沙喇两种组成。后面是龙灯队伍,一般是九节蛇龙,一个龙头,每节龙身的间距数尺。再后面是各种神态的狮子,单数,五个、七个或九个,狮子有红、黄、青、绿、白(白狮头上加红布)等,狮面可分蚕狮、猴面狮、猪头狮、狗头狮、牛头狮、猫头狮等。白象(腰上加红布)和五彩麒麟夹在其中。
九狮拜象中,乐曲常用的唢呐牌子有“三子对”、“将军令”、“满堂红”、“得胜歌”、“状元游街”等,旋律奔放优美,响亮欢快、红火,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由以上纸扎造型组成的灯彩造型同真的动物一般大小,栩栩如生的狮、象、麒麟、龙在整个表演过程中采以舞蹈的形式,翻头转颈、舔嘴咋舌,尤其是眨眼摇耳的狮子千姿百态,表现出或温和或凶悍、或憨态可鞠或活泼调皮的各种态势。
演出时间
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二至元宵节期间进行表演。将这些灯彩融为一体,在春节期间表演,蕴涵歌功颂德,迎春接福、九州同庆、万象更新之深意。
2009年春节、元宵节期间,江西省体育局、省文明办联合举办了“龙腾狮跃闹元宵”2009年全省龙狮大联动活动。全省各地积极响应,纷纷结合当地特色组织了形式多样的龙狮活动。
2014年1月31日—2014年2月14日(即大年初一至元宵节)期间横峰县在虎形围等景区开展定南传统瑞狮、香火龙表演。
民俗起源
赣南是中国重要的客家人聚居地,有着众多优秀客家传统文化。发源于上犹县
据说:“九狮拜象”起源于明末清初,是在广东、福建等地引入的龙灯、狮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型灯彩,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原多为“姓氏龙灯”,是为了显耀家族势力,人丁兴旺,或显示本姓中有人做过皇帝、宰相等大官。后来逐渐淡化了姓氏色彩,具有祈福、驱邪、歌功颂德、展示威武强盛、喜庆娱乐等丰富内涵。
文化象征
象和狮是最重要最醒目的组成。象气盖如山稳固庄重,是权力、地位、势力的象征。它有形象色彩,营前客家人大多是由广东内迁,对热带的象有所记忆;它又有佛教色彩,象是慈和动物,喻为佛王;它是相(宰相)的谐音。而狮隐喻等级,又喻示农村六畜,当地有“猪养象”、“狗养狮子”、“牛养麒麟”、“龙养五谷”之说,“养”有相生和象征之意。
艺术特色
九狮拜象主要以整套灯舞以造型艺术为特征。前导是一只制作精美的牌灯。牌灯上方扎着蝙蝠图样或花篮,中间写姓氏堂名。随后是锣鼓亭和伴奏队伍。锣鼓亭的制作讲究,可扎出“八仙过海”、“水淹金山”、“刘海砍樵”等纸牌小人物,伴奏由大小锣鼓、大小钹组成。
大型赣南客家民间灯舞九狮拜象是客家人聚集地——上犹县营前地区(五乡一镇)传统的春节娱乐节目。直接参与者多,它在传统的舞龙灯基础上,突显精美的灯舞狮象艺术造型,气势雄浑磅礴,十分壮观。它既有中原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有客家人新的创造,表达了对风调雨顺年成丰熟的祈愿,对安定幸福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客家人意气风发、精诚团结、奋发图强的向上精神。
九狮拜象间灯舞活动可活跃气氛,联络感情,凝聚人心,显示红火旺气。冬令农家较清闲,客家人重团聚,趁春节期间老少在家,有充裕的人力物力,更有造了新房或开店做生意的,由衷欢迎它来“团屋”或“团店”,或拔根龙须,或夺个龙珠,以扫邪,图个来年吉利。
参考资料
上犹九狮拜象.江西新闻网.
表演形式.江西新闻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23 17:24
目录
概述
表演形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