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号护卫舰(英文:Jiujiang Frigate,北约代号:Jianghu I Class Frigate,译文:江湖Ⅰ级护卫舰,舷号:516,简称:九江舰),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研制建造
053H型护卫舰的首制舰,也是中国海军的第一型对海
导弹护卫舰。
发展沿革
研制背景
美国海军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配合盟军的登陆作战,曾自行改装并投入了大量的
火箭炮支援舰,用于对岸攻击和掩护登陆作战。战后,这些武器被大量封存,但随即又运用到了
朝鲜战争和
越南战争中。火箭炮支援舰在美国海军武器更新换代时,曾多次面临被淘汰拆毁的命运,但又多次因为亚洲的战事而重新投入实战。
1996年台海危机对中国海军造成严重冲击,在常规战法完全无法威慑美国航母战斗群的情况下,中国军队采取了很多针对性强的武器和战法,如船载炮兵射击、
歼-6自杀型无人机、火力支援舰、 多艘军用舰船集群登陆战等。
21世纪初期,根据特定对台军事斗争准备的大背景,中国海军所发展的几乎所有的舰艇型号都重视舰对岸滩的火力打击能力。火力支援舰设想的提出目的性更强,就是在可能的登岛作战中遂行对岸火力压制和火力支援,这就是中国海军发展
火力支援舰的原因。
中国发展火力支援舰的构想较早源于陆军,陆军尝试了利用民船平台搭载陆用火炮,来遂行对岸火力支援任务。对于海军而言,各类驱护舰的舰炮自身都具有对陆火力支援的使命和能力,但并未研制过专职的火力支援舰。
首舰建造
1970年代初,中国海军因缺少护卫舰曾提出安排对十几艘老旧护卫舰轮番大修一遍。但因为这些护卫舰船壳腐蚀严重,主机型号都是杂牌的,大修很难,修后航速也达不到原来指标,只能到12节左右。而且大修1艘周期约2年左右,至少要300万元,全部十几艘大修总费用估计要好几千万。另外,江南造船厂虽有几个修船坞可承担大修,但全部完成大修任务要5~6年的时间,这对江南厂的其他任务影响太大。当时海军装备部部长
林真调任第六机械工业部(简称:六机部),他首先提出“以造代修”的设想,以解决海军护卫舰的长远建设问题。中国已具有一定能力自行研制和建造各类中、小型舰艇,国产的钢材、器材、主机、武备及多种类型的配套设备已基本能立足于国内。在工程技术设计力量方面,除七院一些专业研究院、所之外,建造过
01型护卫舰的沪东造船厂已形成了一支舰艇设计和生产的队伍,但关键是必须提出切合实际的战术技术要求。于是林真亲自组织沪东厂及六机部有关局人员,向海军提出如下新舰研制的方案建议:
1974年4月,林真撰写《关于建造一批对海导弹火炮护卫舰的建议》报六机部领导,并附上包括两个建造方案在内的一整套文件资料。1974年5月中旬,六机部领导同意向海军发文,并附上了以林真署名的建议和方案全文。1974年9月,
刘道生副司令代表海军正式同意了这一建议,中央军委给海军和六机部关于建造“江湖”级对海型护卫舰正式的批复件于1974年10月下旬下发。1975年1至5月沪东造船厂进行护卫舰的施工设计,当年就实现了开工3艘、完工2艘的创纪录的高速度,交给海军053H型护卫舰两艘同型舰。
053H型护卫舰首舰九江号(舷号:516,英文:Type 053H Frigate,北约代号:Jianghu I Class Frigate,中文:江湖Ⅰ级护卫舰),是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研制的
053H型护卫舰,也是中国自行建造的第一型对海
导弹护卫舰。该舰于1975年2月2日根据“订字75-160号”合同开工在中国上海
沪东造船厂开工建造,1975年6月28日下水,1975年9月17日至10月10日试航,并于1975年12月上旬在海军试验基地成功地进行反舰导弹发射试验。1975年12月31日九江号护卫舰正式交船,服役于中国海军
东海舰队。
该舰曾被命名为长沙号,1978年1月舷号由526改为516,1981年8月1日命名为“九江舰”。1985年516九江号舰第一次改装,换装712型双100毫米舰炮并加装343炮瞄雷达。
再次改装
21世纪初期,在中国军方领导层下达研制火力支援舰的任务后,中国海军召集军内外人员组成的专家组对一些舰船考察论证,确定使用053H型516九江号护卫舰进行改装,使之成为专职
火力支援舰。
2002年3月23日,九江号516舰改装火力支援舰立项综合评审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对516舰改装火力支援舰的使命任务、基本原则、总体设计初步方案及战术技术指标等进行了审查,并对难点问题和需要协调的问题进行了讨论,确定了方案的可行性。此次会议全面启动了火力支援舰的研制,国内20多个研究所和高校等单位参与了研制。
516火力支援舰的关键系统是火力支援武器系统,而海上平台特有的自身摇摆和航行时产生的位移以及气象条件如风速、风向的变化等状况及其叠加效应对武器发射精度都会带来极大的影响。所以,直接把陆用火箭炮移植上舰是不可行的,必须用成熟的现代舰船技术进行适应性设计,用成熟的舰炮技术重新设计舰载火箭炮系统并将火力支援武器系统融合进作战系统。当然,这对于海军而言是拿手好戏,现代舰炮能在晃动的舰船上,大中口径舰炮能直接命中十几乃至数十公里外的小目标,而近防炮系统则能直接命中超音速飞行的导弹目标。
早期的初步方案与最终的方案并不完全一致。早期的方案中,一个是采用四座122毫米火箭炮和两座96式12管远程火箭炮的方案;一个是采用四座122毫米火箭炮和两座卫士-1(WS-1)式12管远程火箭炮的方案;两个方案都保留两座双100毫米舰炮。这样的方案,其目的是同时具有中、远程打击能力并兼具面打击能力和点目标打击能力。
但上述的方案存在一定问题,96式远程火箭炮当时尚在研制中,进度上无法满足火力支援舰的研制需求;而卫士-1型火箭炮并未经过军内定型而只经过外贸定型。考虑到火力支援舰是伴随登陆兵编队执行直接火力准备和应召火力支援的特点,对于射程的要求并不高,因此,舍弃远程火箭炮的方案也是合理的。而最终方案采用了配置两座双100毫米舰炮和五座122毫米火箭炮的方案,远程火力支援武器系统则采用集装箱标准模块化方式。
516火力支援舰的研制过程中经历了诸多问题。江山重工集团试制的舰载火箭炮在连云港进行陆上联调时,主驱动齿轮因设计强度不够而损毁,导致第一轮设计失败。其后,中船重工713所重新设计了舰载火箭炮并取得了成功,即定型型号为HPJ12型122毫米50管舰载火箭炮;火箭炮发射时,其尾焰温度高达上千度,并持续、集中对甲板面烧蚀,这会导致甲板变形并对甲板下的电缆和设备带来隐患。在经过实际测试取得数据后,对火箭炮尾焰烧蚀区域进行了隔离措施并在外表面采用耐高温耐冲刷特种漆进行处理。
2004年1月,HPJ12型舰载火箭炮在在解放军总装备部华阴基地完成了陆上鉴定试验后装舰;2004年12月25日,516舰完成全部航行项目转入鉴定试验,由第三方组织对516舰进行国家鉴定,2005年4月初完成鉴定试验,鉴定试验结论认为:516火力支援舰满足战术技术指标书的要求,系统跟踪平稳、射击精度高、有良好的可靠性。火力支援舰的研制成功,填补了中国海军专职火力支援舰的空白。
通过改装,九江号护卫舰的使命任务由原来的制海反舰型彻底改为对陆火箭攻击型舰。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也是台海危机最紧张的时刻,而海军当时急缺登陆支援火力。516舰火力支援舰上共有5座50管火箭炮,口径为122毫米,一次齐射可在极短的时间内把250枚火箭弹抛向敌岸上目标,火力之猛、密度之大超乎想象,能够对敌产生强大的心理震撼。在每座火箭发射器的下方还设有弹库和再装填装置,弹库里至少存有两个基数的火箭弹,有多种弹药可供选择且可与陆上火箭炮通用,效费比较好,某些弹种的最大有效射程远在40千米以上;再装填装置可以自动完成火箭弹的装填任务,使发起新一轮火力打击的准备时间大为缩短,能够提供持续的远程对岸打击火力。
2008年,516九江号火力支援舰作为全新的舰种,与
052C型驱逐舰及
051C型驱逐舰、
054型护卫舰等舰艇一起进入国家一级定型程序并通过定型。
中国海军在2002年仅改装服役九江舰一艘火力支援舰,没有任何后续同类舰的改装计划,九江舰成为第一艘同时也是最后一艘火力支援舰。随着2008年台湾政党轮替,
台湾海峡的紧张局势开始缓和。而火力支援舰因其用途较为单一,非战时维持大规模的火力支援舰会占用大量的人员编制和后勤能力。因此,中国军方总部决定将火力支援舰及远程火力支援集装箱模块的成熟技术转为技术储备,在战时可快速投入生产,而不再继续改装火力支援舰。中国海军所做的这些尝试和努力,取得了成功,积累了经验。
舰艇退役
2019年7月1日,九江舰从福建离港开航,途径福建、浙江、江苏、上海、安徽、江西等6个省市,行程近1500公里。7月20日,退役的九江舰驶抵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停靠在湖口同方江新造船厂。
服役动态
参与任务
1977年打捞日本沉船“阿波丸”号。
1980年11月侦照苏联巡洋舰。
1982年执行潜艇发射导弹任务。
1984年10月执行侦照苏联“056”护卫舰。
1988年10月执行潜艇发射火箭任务。
1996年3月执行台湾海峡联合演习任务。
2012年9月后在平潭附近海域巡视。
2012年10月04日平潭塘屿岛附近巡航,距塘屿岛约50海里(约100公里50节)
作战分析
现代
登陆作战一般分先期作战阶段、集结上船阶段、海上航渡阶段、突击上岸阶段、巩固扩大登陆场这五个阶段。在先期作战阶段和突击上岸阶段,均需要对防御方火力进行摧毁和压制。先期作战阶段有三项主要作战任务,而预先火力准备就是其中之一,预先火力准备通常由弹道导弹、远程火箭炮和飞机实施;在预先火力准备后,一般应摧毁防御方近三分之二的固定火力和高价值目标。
经过预先火力准备后,一些坚固、分散的目标和机动火力将可能幸存,这些战术火力对登陆部队突击上岸会产生极大威胁,这就需要有强大的直接火力准备和登陆部队上岸后的火力支援。直接火力准备一般有空中直接火力准备和海上直接火力准备。海上直接火力准备后转入对登陆部队的火力支援,对防御方剩余火力阵地、滩头工事、零散火力点进行主动或应召压制和清除。对直接火力准备和火力支援来说,海上机动火力支援平台的建设就显得至关重要。
九江号护卫舰在战术运用上是伴随登陆兵编队航行,在登陆兵突击上岸之前对登陆点进行覆盖式直接火力准备,在登陆兵上岸后所遇到的火力点进行应召打击和延伸打击。登陆兵编队在航渡期间是受到重点防护的,其周边有强大的防空、反潜和反舰火力网,故此,火力支援舰对自身的防护要求可适当降低而专注于火力支援武器的发展。
九江舰作为火力支援舰的作战模式有以下几种,预先诸元装订打击,即将已知目标参数输入火控系统执行打击任务;探测打击,即利用本舰的多个探测通道设备发现目标,锁定后进行打击;应招打击,即通过登陆兵的召唤,从数据链或其他无线通信手段得到目标参数后实施支援打击。
九江舰的舰载火力支援武器系统具有极高的射速,实现火力打击的突然性,在25秒内即可将250发各式火箭弹及50枚炮弹覆盖在防御方阵地上。火箭弹可选钢珠杀爆弹、
云爆弹、双用途子母弹、杀爆燃弹、
燃烧弹、布雷弹等,新设计的舰载火箭炮具有很高的密集度,覆盖性射击可对地表和地下人员及武器进行毁伤,而残留的顽固火力点则由舰炮进行清除。
实兵演习
2005年9月,九江舰代表海军参加“砺剑2005”中国陆海空三军登陆实兵演习,按总部所给出的目标区域进行火力支援射击,516舰以火力密集、弹着点精准而当即获得总部的通电表扬。
九江号火力支援舰服役后,多次应邀参加陆军组织的实兵登陆演习。对该舰在海上摇摆状态下竟能打出相当高的精度,陆军有些同志表示难以置信,某战区作战部组织了人员等舰观摩。看到舱内竟有十多个舱室布置着众多火控系统、随动系统、瞄准系统和气象等系统为火箭炮提供支撑服务,所占面积远大于火箭炮本身,可见在相关系统支持下,舰上火箭炮的威力才有保障。
总体评价
九江号护卫舰改装为火力支援舰,满足战术技术指标书的要求,系统跟踪平稳、射击精度高、有良好的可靠性。该舰的研制成功,填补了中国海军专职火力支援舰的空白。(“海军360”评)
总体上看,九江舰的改装已达到了作为
火力支援舰的目的,虽然还存在着某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毕竟是中国海军改装火力支援舰的一次很好尝试。如能继续改进,并改装出一定数量的此类舰艇,那么对提高中国海军战时火力支援能力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舰载武器》评)
。(“中国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