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村窑位于广东省饶平县新丰镇九村,主产日用陶瓷,已有700多年的陶瓷生产历史,素有饶平陶瓷的发祥地和原发地之称,是潮州古瓷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花绘画艺术
九村窑场在元末明初烧造的瓷器,多以青瓷为主,其胎骨灰白,冶炼不精,粗松多气泡,器型也简单,有直口浅碗、折沿盘、平底敛口碟,器身内底有乳钉突出,口沿外边也有旋削痕迹,虽然颇有元代枢府窑的风格,但釉面光洁,釉水稀薄,开冰裂纹,呈月白,青白、青黄诸色。到了明代中期,器型虽然与前期没有多大的变化,但烧制技术已经相对提高,为防止釉水粘缀,采取在匣钵底下铺细沙,单件装匣烧造,青花器物绘画寥寥数笔,色调深蓝灰暗,多以卷草纹为主。
历史传闻
九村窑场烧造瓷器的历史已有600多年,根据当地老一辈人的传说, 元末明初,有一姓詹的江西人携子扶妻逃荒来到这里,在山坡上搭寮居住,以种植为生。一天夜里,大雨滂沱,这位老兄梦见他的老祖宗托言,说这里四面山坡都埋藏着白银。天明以后,他站在床前一望,四面山峦都崩下来,露出白白的泥膏,他顿时醒悟起来,这就是老祖宗所说的白银,于是从家乡请来好手,开始筑窑烧瓷。
造瓷四阶段
第一阶段
在三中村的郑屋坷,元末明初的遗物,有碗、折沿盘、直口盘和小碗,胎骨灰白粗松,釉面较为稀薄多气泡,釉色有月白、青白、青灰和青黄诸色,足边有旋削痕迹,内底有乳钉突出,叠烧,足部四周露胎。
第二阶段
在锡坑村的老窑坷、公娄、下坪埔等处,这时期已经是匣钵装烧的沙足器,釉面光洁润泽,青花呈普蓝色,但色调不太稳定,有时深、有时浅、有时也晕散。花纹都是先勾线,后平涂,但笔法自然流畅,风格简朴奔放,盘、碗、小瓶,都绘凤鸟、云朵、山石、灵芝、兰草和花叶、绶带等,还有福字和诗句,如:“蓬莱松柏枝枝秀,方丈芙蓉朵朵鲜,寿山不老年年茂,福海无穷岁岁坚。”这时期最能反映嘉靖时期的社会风貌,一些小碗内外都绘天官、捧笏、童子、仙鹤、仕女、白兔。
第三阶段
从原来的老窑扩大到洞泉村及铁寮坑、多年坪、窑背岗等地方,入窑仍然是匣钵装烧的沙足器,这阶段的器型比以前较大,有20多公分大的花卉盖钵,矮身菊花纹大碗,胎体浑厚凝重,青色色泽明亮浅淡,绘画开始逐渐向草率和写意过渡,仍然是沙足器。
第四阶段
器物底足平滑整齐,微呈桔红的火石色,青花艳丽,浮光外露,笔法草率,无论山水,动物和花卉都为写意,有的图案甚至很难辨认图形,但圈足内都有商号字款写:“正玉”、“仁玉”、“永玉”、“珍玉”、“玩玉”、“引利”、“三利”、“文利”、“顺兴”、“永兴”、“文兴”、“三合”、“兴合”、“怡和”、“双和”,其中“双和”商号到1956年公私合营才停止使用。九村窑场在群山起伏之中,道路崎岖,交通不便,唯独一条小河流能够注入黄冈河,但水浅流急不停通航,所以一向以来,瓷器都是向西北越过20余公里的山路到大埔县的高陂镇,与高陂窑瓷器混合销售。1943年大埔县志记载:“高陂碗行每年营业总额合计值二百余万元,含饶平过境者,本县产品年值70万以上,所谓饶平过境者,指的就是九村瓷器,其实与高陂瓷器是不相上下。很多人都混淆不清,把九村瓷器都当成是高陂瓷器。
发展历史
饶平产的“汕头器” 饶平九村窑生产出品的山字锥纹花果纹青花大碗,是18世纪中期,东南亚地区的外国商人到潮州下订单生产的外销瓷,是标准的“汕头器”。这种瓷器生产成品后,挑运至大埔高陂装船,通过韩江运往汕头出口。历年来,一些古陶瓷专家,都错误地将“汕头器”归纳入漳州窑的产品。更有人认为,漳州窑生产的“克拉克”瓷就是“汕头器”。其实,“克拉克”和“汕头器”是两个不同时期的两种瓷器。 公元1604年,一艘载满江西景德镇和福建漳州产的青花瓷器的商船,被荷兰东印度公司捕获,整船的瓷器被荷兰人运载到米德尔堡和阿姆斯特舟拍卖,因为这批瓷器中,大部分是青花开光折沿盘,造形、规格、花纹都有固定的风格,时代特点十分鲜明,很受当地贵族的喜爱,所以被抢购一空。运载这批瓷器的商船叫“克拉克”号。从此以后,凡是与“克拉克”号船上相似的瓷器,外国学者都称为“克拉克”瓷,这叫法一直沿用至今。
“克拉克”瓷盘中心都绘花卉和动物的纹饰,还间以杂宝图,并且绘画6至8个扇形开光展开画面,开光内填充花卉树石。这类瓷器最初是西班牙人,带往荷兰和西班牙,专供两国王室的使用或装饰宫殿的器皿。
到了17世纪,中国的雍正乾隆时期,荷兰的东印度公司专门经营这类瓷器,由于销量极大,价格就开始下降,所以一般的平民阶层也开始购买,后来,法国摄政王马扎兰(大约在公元1750年)遵照法国国王的旨意,建立了中国的瓷器公司,并在广州大批定制带有法国甲胄、军徽、纹章、族徽为标志的瓷器,这种瓷器很快在欧洲的上层贵族中流行起来,人们就叫它“纹章瓷”。介于“克拉克”瓷和纹章瓷之后的一种山字锥纹花果纹的青花大碗,在东南亚各地都有大量发现,是当时东南亚地区的平民百姓受“克拉克”瓷和“纹章”瓷的影响,产生出另一种嗜好。商人们为了迎合他们的心理,设计出样品到潮州放模(下订单)定制。这种瓷器内外画满青花,外壁顶端绘锥纹间花草,中间绘圆圈纹,下端绘荷叶纹或蕉叶纹。内壁绘山字纹,瓜果纹和六角星型草叶纹。早期无款,中后期在圈足内写有“美玉正”的款识。根据九村窑的有关资料查证,应该是公娄、半?坡或老窑坷,铁寮坑窑所烧造。
九村附近的老人都说,这种瓷器是从清代乾隆爷的时候,外国人订货定制的,大小相递,每套五件,直到日本鬼来才停烧。
“克拉克”瓷出现在16世纪初年至17世纪中上期,然后被纹章瓷所代替。“汕头器”的名称是18世纪中期才出现的。那时,汕头即将开埠,其声名也在海外远扬传播。当地潮州的很多商贩在东南亚各地卖瓷器,就约定俗成地自称汕头人,卖“汕头器”。后来,凡是在汕头港出口的瓷器,外国人通通都叫“汕头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