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黄河灯又称黄河九曲灯、九曲黄河灯阵、
九曲黄河灯会、转九曲等,其皆因灯阵曲折绵延如黄河之龙曲。是山西,
陕西,
河北,甘肃省的传统民俗活动。九曲黄河灯因为占地广、费料多、又耽误工,过去也不年年扎放,一般每20年扎放一次,也有的地方(甘肃省张掖市碱滩镇古城村)是每年布展一次。
简介
有关记载最早见于明《帝京景物略·春场》“十一日至十六日,乡村人缚秫秸作棚,周悬杂灯,地广二亩,门径曲黠,藏三四里,入者误不得径,即久迷不出,曰黄河九曲灯。”清地方志
《米脂县志》“十五日元宵、灯市遍张灯火花炮……四、五、六三日,阖邑僧众于十字街作斋蘸,关城外,以高粱秆圈作灯市,娓曲回环,游者如云,俗名转九曲。”《延庆县志》“上元张灯三夜,或作九曲黄河灯,共灯三百六十盏。”《宣化府志.延庆州》“上元张灯,设放花炬,村庄城市多立竹木,制黄河九曲灯,男女竞赛夜游,名为走百病。”由以上文献可了解当时灯阵造设及其活动的概貌。黄河九曲一词最早见于《河图》对黄河的记述“黄河出昆仑山……河水九曲,长九千里,入于渤海。”卢纶
《边思》一诗中也有“黄河九曲流,缭绕古边州”等古诗名句。
九曲黄河灯设置必须按图谱进行。首先在两亩平坦场地上按两米多等距画出纵横19共361个白点,在白点竖高约1米的树干作灯杆,插木质灯托。灯阵坐北朝南,南面正中白点作出入口,不设灯,合灯阵360盏灯之数。然后扎秫秸横绑在灯杆上挡成九个回环,留一条通道为疏导九宫方阵,从入到出不相重复。灯的制作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陕北米脂用豆面作灯碗,绥德用洋芋,延长用白萝卜,北京延庆、怀柔用荠面蒸制,现已改用小瓷碗。有的地区灯场造设已用木杆,并特制各式彩色电灯置于灯托。
灯阵的活动与民间舞蹈紧密结合,造设纷华、回环曲折的灯阵给
表演提供了别致的场地,精彩的表演又吸引更多的观众。灯节三五天里,每当入夜,鞭炮、锣鼓、喧闹声由远而近,人们簇拥着各种表演队伍涌向灯场,随队鱼贯而入。陕北是秧歌队率先,在持伞指挥的“伞头”带领下,每进一个环先唱一段专门词曲的喜歌,然后在快乐气氛中表演。延庆白河堡是高跷带头,手持花灯舞动前进,其他表演队和群众蜂拥于后。怀柔沙峪也是高跷带头,后面是“吵子会、竹马会、十不闲、小车会”等
灯会,观众簇拥其间。九曲回环的造设把两亩见方的灯场伸延为三、四里长的九个表演区,扩大延展了表演空间与时间,疏导了拥挤的人流,约束人们沿路线前进、观赏,保证了盛大活动的进行。过去,贫困的山村既难得有娱乐的机会,又无宽阔的场地,一年一度灯节中的灯阵活动就成为不可少的群众性娱乐。各种民间表演在不同区域内直接和观众呼应,使出全身解数争能竞技,夺取灯会的魁首。欢腾的场面激发起观众的兴致,流连观赏,使人们得到极大的享受。灯阵能在山村保存下来,这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发展历史
过去每逢正月十五,元宵灯会,人们往往会讲论起大马岱的“九曲黄河灯”,也叫“九宫八卦黄河阵”。
临淄区皇城乡,大马岱村,保留着独有的传统艺术,“九曲黄河灯”,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据乡老传称:清初该村杨鲸、杨霞兄弟两人,是文武二进士。杨霞曾任过安肃县知县,杨鲸曾官居燕山守备,他们在辞官荣归时,从北方带来的仆从中,有人会扎九曲黄河灯,元宵节扎放过一次,从此一代代流传下来,成为该村的独特艺术。黄河灯阵形外廓为正方形,内里分三行,每行三个小正方形,共九个,故称“
九宫八卦阵”。阵形每边埋十九根边柱,成为高出地面1.6米的木桩。柱与柱之间是1.5米的巷道。沿走向顺序用秫秸扎成篱笆墙,这样既坚固又避免观众横串巷道,边柱的每一顶端安放一个油碗,内盛豆油或其他
植物油,用棉絮搓成灯芯子,到放灯时点燃照亮。灯阵周围均用苇席扎缚成1.6米高的围墙。灯阵前面设两门,右边为正门(即入口),左边为反门(即出口),进出口处,扎一宽13米,高7~8米的大型牌坊松门,悬灯结彩,松门两边、张贴喜庆对联,如“百灯千盏万民同乐,九宫八卦大地回春”。松门上面悬一横匾,大书“中军帐”或“庆元宵”等金色大字。彩门两侧张贴“观众须知”和“灯阵平面图”。并派值班人员卫护讲解维持秩序。观众自正门入,循序行进、中途不得停顿也不得折回。参观的人群扶老携幼,鱼贯而行,行进必经九曲十八阵,共九十六处长短不等的拐弯抹角,在阵中步步身边灯火摇曳,五光十色,婉延曲折,连绵不断,似游天宫,如履银河,令人心旷神怡。
乡里晚清举人李南枝曾有观“黄河灯”志感一绝,云:
“九宫八卦黄河灯,火树银花通夜明,
织女轻弹流水曲,雅章歌舞乐升平。”
诗中所说的“
织女”是指马岱村东裙带河,此河又名,织水,也名女水。“流水”发出叮咚的响声。是指织水流过。
农历正月十五前后,城乡都有闹灯节的习俗,流传下来。家家户户,悬灯结彩,扎放灯花。大马岱村如逢扎放九曲黄河灯之年,全村人家都忙个不停,至期全村燃放灯花,特别是靠街大户或爱好者,一两个月前,就准备原材料。聘请能工巧匠,绑扎各式各样的灯笼以备到期挂出,相互竞赛,别落下风。因此,看黄河灯的人群,也必然到村里观灯。
门前挂灯,有八卦灯、六角灯、西瓜灯、茄子灯、
鱼灯、蛤蚌灯等,千姿百态,争奇斗艳。还有横在门上的灯匾、挂在门旁的灯联;走马灯、游鱼灯高高挑出,引人注目,紧有趣的还是写在灯壁上的“灯谜”,情文并茂,丰富多彩,吸引着不少热心欣赏者。一些长衫先生和青年学生,有的拿着铅笔、本子,边看、边记、边猜,他们时而苦想冥思,时而互相争辩。成群结队的青年妇女,身着花花绿绿的节日新装。指手划脚,说东道西。街头巷尾、洋溢着欢声笑语,一直热闹到深夜。有的村庄为了凑热闹,把自己扮的杂耍也带到灯场来。诸如:龙灯、高跷队、狮子舞等。旱船队表演的草船借箭,将无数支起花、连珠炮、三阳明射向夜空五光十色,锣鼓喧天,为灯场增添了新的光彩。
前人有《上元灯月》诗一首:
月正圆时灯正新,满村灯月白如银。
圆圆月下灯千盏,灼灼灯中月一轮。
月下观灯灯富贵,灯前赏月月精神。
今宵月色灯光内,尽是观灯玩月人。
(图册来源)
扎法
大马岱村
大马岱村曾于1920年和1946年各扎过一次“九曲黄河灯”,简称“黄河灯”。该灯图纸是清朝顺治乙未(1655年)本村文进士杨霞从北京带来的。其扎制方法是在村外扎阵(即“九曲黄河八卦阵”)附以村内挂灯(即以瓜、果、蔬菜、人、畜、禽、兽各种造型图影的灯,有的在灯上写有谜语、故事等)。1946年大马岱扎黄河灯,设在大马岱村南。还聘有戏班,扎戏台唱戏,以增加活跃气氛。戏台前面两侧的高柱上贴着长幅对联,上联是“德意败亡日本投降战争去而和平来万众共庆元宵节”;下联是“黑暗过去光明实现强权屈且公理伸今日才扎黄河灯”。村内挂灯,皆与晚间进行。每户至少挂两盏灯,即影壁墙与大门外各挂一灯,也有挂三灯、五灯者。其灯各式各样,有八角灯、六角灯、茄子灯、黄瓜灯、桃灯、苹果灯等,多属自家制作,也有请能工巧匠制作的。村内各巷口都扎一松门,松门上张贴大红对联,沿大街小巷的墙上贴着大字标语,其内容都是服务于当时革命斗争形势,激发人民团结奋斗的爱国热情。
1946年扎的黄河灯,其游观时间持续了五天五夜,游客观众达数万人次。观众有来自潍坊、寿光、广饶、博兴、周村、张店、临朐、济南、青岛等地的游客。宋执春家的“媳妇挑水”灯,窦少彭家的“变字板”灯最招人喜爱。
串黄河
串黄河是一项男女老少都乐意参加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尤其是正月十六晚上,总是人山人海,十里五乡的群众都早吃晚饭前来串黄河。传说串串黄河腿不疼,看看天灯双眼明:转转黄河圈,能活一百年;转转天灯杆,全家保平安;摸摸天灯杆,能去考状元。还传说黄河弯里拾根草,回家放在席沿下,睡觉睡得香,不挨毒虫咬,不挨蝎子蜇。所以,好多好多群众,每年都要到九曲黄河阵里串一串.
失传
失传的九曲黄河灯
据大马岱村老人讲述,“九曲黄河灯”因为占地广、费料多、又耽误工,过去也不年年扎放,一般每20年扎放一次。据八九十岁的老人说,1920年和解放后的1946年扎放过。
抗日战争时期,该村杨世宝曾将扎放黄河灯的技术带往老根据地垦利县扎放过,当前大马岱村已很少有人掌握这项技术了
关于
关于“九曲黄河灯”
府谷镇,位于秦晋蒙三省区界接壤的黄河天桥下游北岸,与山西省保德县遥遥相对。每年于上元节(元霄节)前后三日举行盛大的
九曲黄河灯会,规模宏大,盛况空前,驰名三省内外。此种社会风俗与传统民俗息息相关,更与宗教信仰是分不开的。
相传, 自封建社会立了玉帝庙、三官庙(天官、地官,水官)和古佛殿后,全国各地每年正月十四至十六日大摆三天九曲黄河灯会,此风俗从此就盛行起来了。人们以它来驱逐邪魔,赶走鬼魅,防疾避疫,获得安宁健康。府谷镇同样以自古相传下来的习惯而年年举行此会。当地人称此活动为“灯游会”、 “九曲阵”。此阵以“九曲”为图,横竖均以十九行排立的方阵布局,样似黄河阵,阵内设三百六十杆旗按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白、青、黑、赤、黄立幡,并以三百六十盏明灯设于旗下,中曲设庙楼一座,供奉曾设黄河阵为兄报仇丧命的
三霄娘娘(云霄、琼霄、碧霄),庙顶立三面大旗,三盏高灯;东西仪门,一为进门,一为出门,象征两仪,四方四正的四处城壕,象征四象。共七个 字,四角四个,东、西、北各一个,形为八卦成九宫,即乾、坤、震、艮、离、坎、兑、巽来构成的。仪门对面设置本县城隍、关帝、财神,以及过往诸神。游人愿敬则敬,不敬也不强求。府谷镇的“九曲”的特点是内不设岔道,游人连袖靠肩,在东、西、中三条长街中放心转游,不怕走错路径,更不怕误入迷魂阵,一敞通地畅游直至出口,表示一年通顺大吉。
“元霄节”的“九曲”十三日点灯,十四日开始,十六日过了子夜结束,三日内昼夜九城辉煌,四方放彩,人聚成海,香烟弥漫,爆竹齐鸣,转城者偷灯送灯,各取所需,九曲待巷游人,川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