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齐山登高
唐代杜牧诗作
《九日齐山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牧的诗作。此诗为安抚友人张祜的失意情绪而作,通过记叙重阳登山远眺一事,表达了诗人人生多忧、生死无常的悲哀,表现出封建知识分子人生观的落后、消极一面,却又有不甘落拓消沉之意。全诗语言情调爽利豪宕,风格健拔而又含思凄恻。
作品原文
九日齐山登高①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②。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③,不用登临恨落晖④。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九日:旧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旧俗登高饮菊花酒。齐山:在今安徽省贵池县。杜牧在武宗会昌年间曾任池州刺史。
②翠微:这里代指山。
③酩酊(mǐng dǐng):醉得稀里糊涂。这句暗用晋朝陶渊明典故。《艺文类聚》卷四引《续晋阳秋》:“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④登临:登山临水或登高临下,泛指游览山水。
白话译文
江水中涵容着秋景大雁初飞,约朋友携美酒共登齐山翠微。
尘世中难得可以开口纵情笑,该当把菊花插戴满头再回归。
只须用酩酊醉度过重阳佳节,更不必登高望愁叹夕阳余晖。
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在牛山又何苦独自泪下沾衣。
创作背景
唐会昌五年(845)张祜来池州拜访杜牧,因二人都怀才不遇,同命相怜,故九日登齐山时,感慨万千,遂作此诗。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首联用白描的手法写雁过江上南飞,与客提壶上青山的一副美景。仅用七字,把江南的秋色描写的淋漓尽致。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江涵秋影”四字精妙的传达出江水之清,“秋影”包容甚广,不独指雁影。“与客携壶”是置酒会友,兼之有山有水,是人生乐事,“翠微”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颔联为唐诗名句,夹叙夹议,写出了诗人矛盾的心情。“难逢”“须插”的言外之意是应把握当前及时行乐,不要无益地痛惜流光,表现了一种通达的生活态度。“菊花”是扣合重阳节的习俗。
颈联与颔联手法相同,都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想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同时也表达了及时行乐之意。“酩酊”也是扣合了重阳节的习俗。颔联和颈联都用了对比,一是尘世不乐与佳节尽情快乐的对比,一是大醉无忧与怨恨忧愁的对比。两联也多次提到重阳。节日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使人们暂时摆脱日常生活的束缚、抛开日常生活的烦恼,让自己的心情放松片刻。杜牧在这里所表现的正是趁着重阳节抛开世事、尽情放纵快乐的思想。
尾联承上“登临恨落晖”意,诗人用齐景公牛山泣涕之事进一步安慰自己。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像“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就不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以齐景公的反例作结,表现了这种旷怀中包含着一种苦涩。
此诗通过记叙重阳登山远眺一事,表达了诗人人生多忧、生死无常的悲哀。以看破一切的旷达乃至颓废,表现了封建知识分子的人生观的落后、消极一面。
名家点评
元代方回瀛奎律髓》:此以“尘世”对“菊花”,开合抑扬,殊无斧凿痕,又变体之俊者。后人得其法,则诗如禅家散圣矣。
明代顾璘批点唐音》:此一意下来,近似中唐,盖晚唐之可学者。
明代郝敬《批选唐诗》:豪爽真率,不用雕饰,可想其人。
清代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一句七字,写出当时一俯一仰,无限神理。异日东坡《后赤壁赋》“人影在地,仰见明月”,便是一付印板也,只为此句起得好时,下便随意随手,任从承接。或说是悲愤,或说是放达,或说是傲岸,或说是无赖,无所不可。东坡《后赤壁赋》通篇奇快疏妙文字,亦只是八个字起得好也(首四句下)。得醉即醉,义何怨乎?“只如此”三字妙绝。醉也只如此,不醉亦只如此,怨亦只如此,不怨亦只如此(末四句下)。
清代钱朝鼒《唐诗鼓吹笺注》:起句极妙。江涵秋影,俯有所思也;新雁初飞,仰有所见也。此七字中,已具无限神理,无限感慨。
清代陆次云《五朝诗善鸣集》:用旧事只当未用一般,善翻新法。
清代何焯《唐律偶评》:发端却暗藏一“怨”字。
清代何焯《唐三体诗评》:此句(按指“尘世难逢”句)妙在不实接登高,撇开“怨”字。后半却一气贯注。
清代毛奇龄、王锡《唐七律选》:真正宋调之祖。只以三四脍炙人口,故录之、然熟滑气满行间矣。
清代胡以梅《唐诗贯珠》:起赋景,次写事,下六句议论,另一气局。格亦俊朗松灵。
清代杜诏、杜庭珠《中晚唐诗叩弹集》:诏按《风月堂诗话》谓:结语用景公故事,泛言古今共尽,非重九故实。愚谓:此正影切齐山登高,亦非泛言也。
清代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中二联亦只是自发其一种旷达胸襟,然未必非千秋万世卖菜佣、守钱虏之良药也。至其抑扬顿挫,一气卷舒,真能化板为活,洗尽庸腔俗调,在晚唐中岂宜得乎?七,一笔束住;“只如此”者,言古往今来,任从何人,断不能翻此局面也。
清代屈复唐诗成法》:“难逢”“须插”,“但将”“不用”,“只如此”“何必”相呼应。三、四分承一、二,五、六合承三、四。六就今说,八就古事说,虽似分别,终有复意。“尘世”二句,时人多诵者,口吻亦太熟滑。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末二句影切齐山,非泛然下笔。
清代黄叔灿唐诗笺注》:通幅气体豪迈,直逼少陵。
清代范大士《历代诗发》:明润如玉。
清代吴烶《唐诗选胜直解》:通篇赋登高之景,而寓感慨之意。
清代周咏棠《唐贤小三昧续集》:通首流转如弹丸,起句尤画手所不到。
清代吴汝纶《桐城吴先生评点唐诗鼓吹》:此等诗,自杜公外,盖不多见,当为小杜七律中第一。
清代胡本渊《唐诗近体》:抚时生感(“尘世难逢”句下)。对句忽拍合“九日”,自然连属,故妙(“菊花须插”句下)。
清代潘德舆养一斋诗话》:晚唐于诗非胜境,不可一味钻仰,亦不得一概抹杀。予尝就其五七律名句,摘取数十联,剖为三等……上者风力郁盘,次者情思曲挚,又次者则筋骨尽露矣。以此法更衡七律,如“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七言之上也。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吴曰:感慨苍茫,小杜最佳之作。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极写其清狂之态耳(“菊花须插”句下)。
近代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冯舒:牧之才大,对偶收拾不住,何变之有!查慎行:第四句少陵成语。何义门:此诗变幻不测,体自浑成。纪昀:前四句自好,后四句却似乐天。“不用”“何必”,字与意并复,尤为碍格。无名氏(乙):次联名句不磨,胸次豁然。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3),晚唐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大和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后入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诗以七言绝句著称,晚唐诸家让渠独步。后人谓之小杜,以济世之才自负。诗文中多指陈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丽生动。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7 17:37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