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登梓州城
唐代杜甫创作的五言律诗
《九日登梓州城》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作。《全唐诗》中,共收录有两首同名为“九日登梓州城”的五言律诗。按宋《黄鹤集注》“宝应元年及广德元年,公皆在梓州”,创作年代也应该在这段时间。
作品原文
诗一
伊昔黄花酒①,如今白发翁。
追欢筋力异,望远岁时同。
弟妹悲歌里②,乾坤醉眼中③。
兵戈与关塞,此日意无穷。
诗二
客心惊暮序,宾雁下襄州。
共赏重阳节,言寻戏马游。
湖风秋戍柳,江雨暗山楼。
且酌东篱菊,聊祛南国愁。
注释《文苑英华》作杜甫诗,题作《九日登梓州城》
作品注释
江淹诗:“伊昔值世乱。”
②《史记》:“悲歌慷慨。”
庾信诗:“花鬟醉眼缬。”隋炀帝诗:“醉眼暗相看。”
作品译文
诗一
从前喝黄花酒,现在已经是白发的老头。
想狂欢体力已经不允许了,望向远处的东西还是一样。
弟弟妹妹已经不在了,醉了感觉看东西已经不清楚了。
打仗时候的关塞,让人感到回味无穷。
诗二
游子之心也想回家,鸿雁已经下襄州。
一起共度重阳节,一起聊天骑马畅游。
湖边吹风秋天的柳树荡漾,江边下雨让楼宇都看不清楚。
在东篱的菊花畔喝酒,还是感到一阵哀愁。
鉴赏点评
【鹤注】宝应元年及广德元年,公皆在梓州。据后诗云:“去年登高郪县北。”知此诗乃宝应元年所作。《一统志》,唐梓州,领县五,又分置遂州,改静戎军。天宝初,改梓州为梓潼郡。至德中,置东川节度使,属剑南道,治梓州。绵州在其直北,今为潼川州
上四句,九日登城。下四句子,远望有感。黄花言景,白发叙情,筋力承发、岁时承花。悲歌,家不忍言。醉眼,国不忍见。兵戈阻于关塞,此家国所以两愁也。【朱注】兵戈关塞,是时徐知道兵守剑阁。
老杜此诗悲不可言,唐人无能及之者。
三、四顶“白发”来:追欢之筋力既异于前矣;九日登高,则望远之“岁时同”也。“弟妹”、“朝廷”,正望远之感;而弟妹之流离、朝廷之隔绝,实以兵戈未定,而身羁关塞,故此日兴无穷之思也。
纪昀:工部高出唐人,非此诗之谓。只觉未能深厚,当缘下手太快耳。冯舒:前篇结到九日,后篇不结黄花。无所不妙,左宜右宜。有如此诗,而曰“江西”得其正派,末知何法可得?
同是“黄花酒”也,向尝与朝士、家人同把,今大不然矣。只一句,全神都现,盖以七句对射此一句也。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杜审言之孙。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载(744年),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生活状况有较深的认识。及安禄山军临长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凤翔,竭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不久出为华州司功参军。旋弃官居秦州,未几,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举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古代诗歌艺术的又一高峰,对后世影响巨大。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0 23:27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作品注释
作品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