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山风景区,地处
南安丰州镇,东距泉州市区仅7公里。晋代永嘉年间,中原板荡,部分衣冠士族南渡入闽,沿
南安江聚居,每于重阳佳节到此登高远眺,寄托乡思,久而成习,故称此山为“九日山”。另说曾有一道人,从德化
戴云山走九日至此,故名。
九日山地处南安丰州镇,东距泉州市区仅7公里。晋代永嘉年间,中原板荡,部分衣冠士族南渡入闽,沿南安江聚居,每于重阳佳节到此登高远眺,寄托乡思,久而成习,故称此山为“九日山”。另说曾有一道人,从德化戴云山走九日至此,故名。
九日山山势叠叠奔腾,高在百米左右,岩石悬崖峥嵘,绿树掩映摇翠,山后戴云山余脉迤逦,山前晋江流水蜿蜒荡漾,真是“溪流湾漾,峰峦映发,奥衍明秀,隐为一区”, 风景优美,文物荟萃,成为泉州著名的游览区之一。
九日山有东西北三峰,其形如钳,自唐以来,文人墨客曾先后登临或隐居于此。西峰因唐代名诗人秦系在此隐居,故称高士峰,或称西台。绝顶有石佛一尊,高4.5米,宽1.5米,袒胸趺坐于莲花座上, 气势雄健,衣纹飘逸流畅,为五代陈洪进所倡刻,已有千年的历史,是泉州最早的石刻造像艺术珍品之一,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外筑石亭保护,亭系石构,
硬山式屋顶,面阔进深均一间,呈方形;旁有石碾、石盆、石砚,相传皆为秦君遗物。东峰因唐代宰相姜公辅贬谪来泉,寄迹山中,卒后葬此,故名姜相峰,或称东台,又因其形似麒麟,俗称麒麟山。北峰连接东西两峰,叫北台,三峰环抱成一坞,坞中白云出岫,曰白云坞。碧潭幽涧,出峡南注,为菩萨泉胜迹。
九日山林木滋蔚,山岩生色,风景迷人,旧有三十六奇之称,如神远殿、灵乐祠、肉身佛、檀越林、石佛岩、菩萨泉、仙人桥、东峰道场、秦君亭、姜相台、无等岩、水陵堂、放生池、御书阁、墨妙堂、乱峰轩、聚秀阁、廓然亭、思古台、一眺石、钓台、翻经石、碧玉峡、清凉石、自然嗓、白云堂、惠泉、翠光堂、晋朝松、无名木、醉石、百级石、砌石庭、石龟等等。
九日山以“山中无石不刻字”闻名四方。据《南安县志》载:“自晋以来,士大夫避世氛多游息赋咏于此,至唐而益盛,笔墨与兹山并传。”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题刻甚多,真草隶篆行诸体俱备,尚存75方,多数集中于西峰东坡和东峰南麓。其中有宋朱熹所题、清福建提督马负书重刊“九日山”,元至正十年奉政大夫监郡契玉立为唐代高僧无等禅师修 行岩洞题刻的“泉南佛国”。书法价值首推蔡襄、苏才翁等人留题;就史料价值而言,最珍贵的是宋代的海交祈风石刻,共有13方,记载从北宋至南宋160多年间,泉州地方官吏为番舶祈风的史实,是宋代泉州海外交通对外贸易物证的珍品,也是我国同亚非人民友好往来的见证,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1年2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来泉州进行“海上丝绸之路”综合考察,来到九日山时各国专家学者对此胜迹赞叹不绝,并留下了考察记事石刻,又为九日山的石刻碑文增添了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