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九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南省永州市
宁远县南部,地理坐标介于东径111°54′19″—112°3′25″,北纬25°12′34″—25°18′34″之间,南北宽11千米,东西长15.5千米,东南与蓝山县境内的
蓝山国家森林公园接壤,西南与江华县
湘江乡为邻,西面与
道县洪塘营乡交界,东北、西北分别与
宁远县九疑山相接。保护区总面积10236公顷,核心区面积3825公顷,缓冲区面积3019公顷,实验区面积3392公顷。
地理环境
位置
湖南九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南省永州市
宁远县南部,地处南岭山脉萌诸岭中段北麓,
湘江上游。
地质
湖南九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南岭山脉萌渚岭北麓,北部为石灰岩低山,海拔高程300-800米,峰林和岩溶地貌发育,山尖峻峭,孤峰林立。南部为花岗岩中心地貌。海拔高程在500米以上,主山脊线呈北、东—南西走向,山势雄伟,谷深坡陡,切割强烈,一般切割深度为400-1000米。花岗岩为主要表露地层,系中生代晚期燕山运动的侵入体,在保护区内呈岩基产出。岩石呈粒状结构,块状结构,节理发育,沿节理面常形成奇特的尖峰。
地貌
湖南九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势南高北低,从南向北沿录青面呈多级阶梯逐渐倾斜,区内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60座,其中1500米以上的山峰32座,最高峰粪箕窝1959.2米,为湖南省第四高峰,最低处为保护区北部的三亩田382.0米,垂直高差1577.2米。
气候
湖南九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属于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地带,气候温和,冬暖夏凉,雨量充沛,干湿季节交替明显。年平均温度14-17.5℃,最热月平均温度22.7-27℃,最冷热平均温度3.8—6.8℃。极端最高温度36.1℃,最低-5.2℃≥10℃的活动积温在5200℃以上,≥15℃的活动积温为3416.5—4619.6℃之间。全年日照时数为810.6—1260.1小时,太阳辐射总量113.87千卡/平方厘米,无霜期为272—305天。由于山体高大,温度、活动积温、无霜期样度变化明显,海拔每升高100米,温度下降0.48℃,活动积温减少190-200℃,无霜期减少12天。
水文
湖南九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山峰逶迤,溪河纵横,水源充足,发源于三分石北麓的母江河,牛头江从南向北流经本区,是潇水支流九疑河的源头,系湘江水系。母江河、牛头江分别有较大的支流纵横于保护区境内,组成保护区均匀发达的水网体系。
土壤
湖南九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山地土壤分为4个类,6个亚类,15个土属,41个土种,土壤PH值在4.6-6.9之间,土壤有机质含量在0.65—18.339之间。保护区南部主要以
花岗岩发育形成的土壤为主,北部为天数岩发育形成的土壤为主,土壤类型主要是
红壤、山地黄壤、
山地黄棕壤和山地灌草丛草甸土,并且垂直分布明显。红壤主要分布于保护区75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岗地,主要成土母岩,为石灰岩,砂岩等,山地黄壤主要分上于保护区海拔500米至1000米的地区,是区内主要土壤类型之一,成土母岩主要有花岗岩,灰岩,砂岩和板页岩等;山地黄棕壤主要分布于保护区海拔1000米至1600米之间的常绿阔叶林地区,成土母岩,为砂岩,板页岩和花岗岩等,但以砂岩发育为主,山地灌丛草甸土主要分布于保护区海拔1500米左右以上的高山区,成土母质以花岗岩风化物为主。
区域范围
湖南九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南省宁远县南部,地理坐标介于东径111°54′19″—112°3′25″,北纬25°12′34″—25°18′34″之间,南北宽11千米,东西长15.5千米,东南与蓝山县境内的蓝山国家森林公园(原荆竹国有林场)接壤,西南与江华县
湘江乡为邻,西面与
道县洪塘营乡交界,东北、西北分别与
宁远县九疑山相接。保护区总面积10236公顷,核心区面积3825公顷,缓冲区面积3019公顷,实验区面积3392公顷,占宁远县总面积的 4.1%,占湖南省总面积的0.05%。
保护目标
综述
湖南九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
南方红豆杉、
钟萼木、
报春苣苔、
林麝等大量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栖息地。
植物
湖南九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向南亚热带的过渡带,华南区系的植物比较集中,植物种类较多。
截至2010年,湖南九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国家保护的树种有10种,其中二级保护树种有5种:
福建柏、
杜仲、
金钱松、
银杏、
篦子三尖杉。属三级保护树种有5种:
绒毛皂荚、
领春木、
银钟花、
华南五针松、
八角莲。
湖南九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是湖南省竹类的集聚地,有
斑竹、
四方竹、
罗汉竹、
毛竹、重巴竹、冻竹、
花竹、
紫竹、
青竹、娃竹、便竹、花壳竹、空筒竹、
水竹、
油竹、
苦竹、
金竹等20余种。
湖南九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药用植物有
黄花草、
三七、
黄精、接骨茶、铁莲角、金珠盖凉伞、
小木通、
追骨风、红花道水莲、状骨风、狗蛇风、
何首乌、九龙狮子草、
七叶一枝花、鸭脚风、
走马风等百余种。
动物
截至2010年,湖南九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陆生脊椎动物218种,隶属4纲28目73科。其中两栖纲2目7科18属27种、爬行纲3目9科33属45种、鸟纲15目41科92属120种和哺乳纲8目16科23属26种。水生脊椎动物4目10科23属27种。昆虫有17目160科875属1206种。
在27种两栖动物中,东洋界种类达25种,占保护区两栖动物物种总数的92.59%;广布种2种,即
中华蟾蜍指名亚种和
黑斑侧褶蛙,占湖南省两栖类广布种(3种)的66.67%;湖南九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无古北界物种,整个保护区两栖动物区系组成表现出以东洋界华中区和华南区共有种为主,华中区种类次之的区系特征,这与湖南九嶷山自然保护区所属的两栖动物地理划相一致。在45种爬行动物中,东洋界种类达34种,占保护区内爬行类总物种数的76%。其中
紫沙蛇主要分布于华南区,其余33种为华中区和华南区共有种。在120种鸟类中,华中区成分最高,其次是华南区和西南区,以后逐次是华北区,东北区,以青藏区和蒙新区成分最低。在26种哺乳动物中,表现出其华中区的一般特征,但是具有较强过渡性。其华中区的固有种仅占3.85%。几个区共有的物种却占了71.05%。由于九嶷山的地理位置,有3.85%的动物是华南区侵入的物种,有3.85%是西南区渗进该区的动物,还有3.85%的西南区-华中区的共有种也进入了九嶷山地区。九嶷山的哺乳动物群落主要由华中区动物组成,而南北混杂,东西渗透,这样的格局是九嶷山哺乳动物区系的最大特点。其中,列入国家一级、二级保护的有4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种:
金钱豹。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3种:
穿山甲、麝、
金鸡。
管理措施
管理机构
湖南九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机构为湖南九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有人员编制30人,行政管理人员5人,专业技术人员7人,工人18人。
管理内容
2015年4月,湖南九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加大野生动物保护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保护区内群众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组织开展野生动物保护知识宣传活动。宣传活动采用图片展览和发放宣传资料的形式进行。宣传人员发放了《野生动物保护名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宣传材料300余份。
开发建设
基础建设
1982年4月3日,建立九嶷山自然保护区。
2012年10月20日至22日,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林业系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委员率领的专家团队会同湖南省、永州市环保和林业部门负责人,就九嶷山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实地考察调研。
品牌建设
2013年12月25日,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23年11月30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第一批)》,湖南宁远九嶷山兽类及鸟类重要栖息地入选。
旅游景点
舜帝陵
舜帝陵位于宁远县城南三十公里处的九疑山,是中华民族始祖“五帝”之一——舜帝的陵庙。舜帝陵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分为两个自然院落,九个单体建筑,从外入内有玉带桥,仪门、神道、山门、干门、拜殿、正殿、寝殿、左右厢房、左右碑房和碑廊,三面宫墙环绕;气势恢宏,结构严谨,是中国始祖陵中最高最大的陵,被称为“华夏第一陵”。
黄家大院
黄家大院位于舜源峰西北0.5公里,建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是一组结构严谨的清代民居。大院为砖木结构,马头墙,由十六座一厅四室二侧室雨天井一照壁的民居及两侧的养牲、畜房组成。房屋座座相通,房房相连。大院青石铺地,木雕门窗,彩绘壁画,随处可见,为典型的庄园式清代民居建筑。
生态价值
湖南九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自然生态系统内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是全球52个森林生态系统关键点之一,也是东亚地区以栲属为主的常绿阔叶林的中心地带。保护区内有湖南省面积最大、最完整的原生型常绿阔叶林等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及南方红豆杉、钟萼木、报春苣苔、林麝等大量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栖息地,还不断有新的濒危植物品种被发现,植被具有南岭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极具保护价值。开展对该区域的保护,不仅对生态学及相关学科发展有重要的科学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而且对湘江中下游水资源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