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祥云》内容翔实,多角度还原了九寨沟发生地震时的场景,并描绘了游客在地震中如何自救、九寨沟政府工作人员和九寨沟居民如何帮助游客、如何转移游客,游客对九寨沟政府和人民的感念等等。弘扬了危难之间人间有爱,灾难之后众志成城的正能量,以及阿坝州各级领导干部、人民子弟兵在抗震救灾中的不畏艰险无私忘我的精神。
在《九寨祥云》中,“人间大爱”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或一个空壳的主题词。作者熟谙报告文学写作的基本规范,注重通过具体的故事叙说,通过故事中人物的有效再现,以非虚构文学的方式落实作品的主题表达。文学是人学。作为叙事文学样式,报告文学当然应该充分叙写人物,以人物形象的真实再现,确立作品的主题与思想。《九寨祥云》是地震中九寨人的“祥云”,作品中写到的具体人物有许多,有各级领导干部、酒店老板员工、公安干警、志愿者、游客、出租车司机等。他们的身份背景各有不同,但有着共同的大爱情怀和道义。作品着笔最多,给人印象最深的可能是景区扎西酒店老板何明庆。他的家庭负债累累,原本指望通过租赁经营宾馆致富,却被瞬间的地震击碎了梦想,“眼泪吧嗒吧嗒地落了下来”。但这是一个大写的人。他叫上员工冒着余震的危险,将宾馆小卖部原本用以售卖的20多箱矿泉水、方便面等,无偿分发给游客。他劝阻游客返回宾馆内取物,而自己带领员工冲进宾馆取来被子、浴巾等,为游客御寒。震后,他与员工把游客的行李一一登记清理,并邮寄给他们。还变卖自己的房子,给员工及时发放工资。作者叙写了这一系列的情节、细节。在这样的叙写中,物质意义已经退去,一朵精神的祥云正在升腾,一位仁者以善良的心灵,感动着读者。陈新通过这样的人物再现和精神凸显,使作品的“祥云”主题表达得以可信,而且具有了更为强烈、更为感人的审美力量。
报告文学是写实的文学,但这并不意味着作家的写作,只能按照实然的秩序机械地复写。具有报告文学文体自觉的作家,往往能在非虚构的受限中,进行能动的艺术的作为。陈新从对叙写对象的深入采访和充分内化中,发现了其中存在的有意味的机理,由此建立自适于《九寨祥云》的叙事结构。这一点在阅读作品首章第一节“假戏真做的惊悚”时,可以获得真切的感知。在九寨景区,游客正在观看大型实景歌舞节目,其中有一幕“大爱无疆”,为还原汶川现场实景,运用了高科技5D实景演绎,舞台上的演员正在进行逼真的表演。而真实的地震也恰好在这时发生。作者发现了事实中存在的这种“戏剧性”巧合,作为设计作品结构的一个要点。这样的设计既是一种写实,同时又强化了作品叙事的奇异性,可以有效地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所有这些,在作者这里都是经心的。经心而为,一是意识,二是能力。陈新二者都有。也正因为这样,《九寨祥云》就不只有真实的报告,而且也是很文学的作品。
《九寨祥云》在思考上下了很大的工夫。这部作品不仅还原了地震的现场,还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值得深思的内容。(原总政宣传部文艺局局长
汪守德评)
陈新在《九寨祥云》里运用的不仅仅是报告文学的手法,还有电影、小说的手法。报告文学最大的难度不是缺少材料,而是怎么编排材料,突出重点,又兼具文学性。(《小说选刊》常务副主编
王干评)
报告文学是“报告”与“文学”相生相成的文体,报告为其根与本,而文学是其存在的方式。在《九寨祥云》中,“人间大爱”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陈新熟谙报告文学写作的规范,注重通过具体的故事叙说,通过故事中人物的有效再现,以非虚构文学的方式落实作品的主题表达。(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
丁晓原评)
《九寨祥云》结构非常清晰,虽描写了众多人物,但主线不乱,前后呼应,每个章节每个标题都极为用心,富有思辨性。陈新像一个导演,每一个小人物在他的笔下都散发出了应有的光辉。既写了九寨沟领导干部的组织营救,也写了当地群众的自救、游客中的志愿者的奉献,写了九寨沟人的纯朴和善良,还有医护人员的医者仁心。(《中华读书报》总编辑助理
舒晋瑜评)
陈新,四川省南充市大通镇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重特大题材报告文学签约作家、成都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四川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主要创作方向为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剧本。在中国科技领域之“嫦娥”探月工程、“蛟龙”探海工程、大飞机C919研制工程方面,都书写了长篇报告文学。曾出版小说、报告文学、散文集,近期作品有《
镜像》《
嫦娥揽月》《由浅入深的寂寥》《蝶变》《
云上光辉》《
蛟龙逐梦》《九寨祥云》《
绵延的光芒》等。作品曾获北京文学奖、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四川文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提名奖、徐迟报告文学奖提名奖、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奖长篇特别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