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宣闸,位于天津市
静海区靳官屯
马厂减河首端,主要分泄
南运河洪水,经马厂减河导洪入海。同时,作为引黄济津入津的第一站,承担着引黄应急调水的重要任务。为解决天津市用水,该闸曾多次在引黄济津中担负引黄输水任务。
名称由来
据史书记载,九宣闸又名宣九闸,因古代把数字分为阴阳,奇数为阳,偶数为阴,阳数中又以九为最高,故取名九宣闸,意为宣泄多河来水之闸。
工程背景
九宣闸,位于天津市
静海区靳官屯南运河右岸、
马厂减河首端。南运河,上游为漳、卫两河及在馆陶县汇流后的卫运河,所以也统称漳卫南运河。狭义的南运河是每时四女寺至天津市静海县十一堡的河道,全长309公里。
漳卫南运河全水系上游洪量很大,历史上水灾严重,据史料记载,自1930年至1954年24年中,就有8年发生堤防决口,共13处。南运河洪峰流量年际间相差较大,1953年至1990年水文资料统计,汛期最大洪峰流量为1954年的542立方米/秒,最小洪峰流量为1980年的37.4立方米/秒。1946年以前,河道常年有水,年径流量均在30亿立方米以上,最高达56.24亿立方米,近20多年来,南运河水量明显减少,年径流量最低的1980年仅0.62亿立方米,最高的1976年为21.52亿立方米。
下游不能容纳上游洪水,因而自明、清以来在右岸兴建了四女寺(1971年改称漳卫新河)、捷地、兴济、马厂等减河以分泄洪水,直接导流入海。
但九宣闸最初的建设意图是灌溉和水运。清光绪六年(1880),淮军总兵周盛传率马步兵在今南郊一带屯田,开挖了自靳官屯至海口的马厂减河。为防南运河倒灌,在河首建设了九宣闸。建成后,特别是经过1950年代以后的下流河道建设。九宣闸门及马厂减河在保证灌溉的同时,起到了分洪作用。
工程概况
九宣闸,位于马厂减河入口处,包括旧闸和新闸两部分。
九宣闸,位于天津市静海区大张屯,是马厂减河首闸,经此分泄南运河洪水。旧闸为开敞式砌石结构,1980年代时,闸门为直立式平板钢闸门,电动卷扬启闭设备5台,启闭力30吨/台。设计闸上水位6.21米,设计过闸流量120立方米/秒。设计行洪水位6.05米,校核流量150立方米每秒。闸孔5孔,每孔净宽5.8米,总宽41米(两边墩内距)闸门尺寸宽5.8米,高4.75米,闸底高程3.42米。工程类别为III等,主要建筑物级别为3级。
2006年12月,天津市水务局组织专家进行了安全鉴定,结论为三类闸,建议对其进行除险加固。加固工程主要包括:老闸加固处理,拆除原有桥头堡、启闭机房、机架桥、排架柱及钢工作桥、金属结构及电气设备等;在原闸上游70米处新建闸门一座,新闸门闸体为开敞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共4孔,设计流量100立方米每秒。工程周期为2012年9月至2013年6月。
工程建设
九宣闸的建设与马厂减河有关。据《天津简志》农业篇农田水利部分和《靳官屯闸李鸿章碑文》记载,马厂减河始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由淮军驻守青县之马厂迤逦至天津新城。为引排水屯垦稻地,命令提督周盛传统率三十余营驻军,分段开挖疏浚,于光绪六年竣工。起自青县靳官屯(马厂减河附近),东经小站镇(当时称新农镇)至大沽海口,全长90公里。之后,为了开垦种稻,在沿河两岸下游(小站地区)各开挖支河1条,横河6条,萦带泄流入海。沿河分别建石、铁柱板桥4座,以方便行人。为了控制上游水位,防止南运河水倒灌,于光绪六年(1881)修建了马厂减河渠首工程——靳官屯大闸(九宣闸)(当时称作靳官屯大桥闸,后改称九宣闸,意即宣泄多条河来水的闸。),李鸿章亲书“南运减河靳官屯闸记”,此碑至今在九宣闸北保存完好。
该闸初建时为木质叠梁闸门,每孔有8块闸板,每块高一尺五寸。当时规定:“无论运河水势大小,提放闸板不得过五块之数,以示限制两重运道。”这样,闸孔常年有3块闸板放置,3块闸板高四尺五寸,加上减河河底高于运河底四尺,因此,南运河水深可达八尺以上,“重运自足资浮送,下游亦不致停淤。”1965年,由河北省南运河河务管理处将大闸启闭设备改为电动启闭,同时大闸工作桥亦由木质结构改为混凝土结构。1982年,由天津市河道闸站管理总所组织施工将木质平板闸门结构改为钢平板闸门结构,同时对闸墩进行灌浆加固。
该闸已过百年,是水利史上较早建筑的水闸,除闸门和启闭设备做了更新换代以外,其它建筑均为原建筑物,且还在运用。
运用原则
九宣闸以下南运河保证流量30立方米/秒,马厂减河保证流量110立方米/秒。由马厂减河向北大港水库存蓄,蓄水达到水库控制标准时,在独流减河低水位,可利用尾闸向独流减河分泄洪水。
工程效益
防洪效益
从九宣闸百余年的历史看,南运河承受中上游洪水来量时,多经九宣闸进入马厂减河导流入海。1956年汛期最大泄洪量高达100立方米/秒。1963年8月4日闸上水位7.39米,闸下水位6.81米,过闸流量193立方米/秒,超设计标准运行25天,对缩减洪水对南运河的压力,减少灾害起很大作用。
九宣闸为分泄南运河洪水经马厂减河导洪入海,1963年8月4日过闸流量193立方米/秒,超设计运行25天,对缩减洪水对南运河的压力减少灾害起很大作用。
引黄济津
九宣闸是引黄济津的受水点。从1972年至1982年底5次引黄济津输水,每次输水九宣闸都是必经之路,是关键性建筑物。1972年是大早年,天津缺水,水质劣化,都已严重威胁着工农业生产、发电和人民生活。在严峻的时刻得到国务院的关怀,同时取得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援,在1972年11月11日至1973年2月15日首次从黄河引水,收水量1.63亿立方米,由于旱情未能解除,1973年5月13日至6月28日继续利用河南省新乡人民胜利渠,途经卫河、卫运河、南运河至天津市九宣闸,全长782公里的输水路线,输水流量按40立方米/秒为天津市输水,九宣闸处收水量1.08亿立方米,先后收水量2.71亿立方米。
1982年持续干旱,国务院决定再次引黄济津。九宣闸实收水6.02亿立方米。
引黄济津输水(包括引岳)共四条线路。
①人民胜利渠线:由河南省新乡人民胜利渠首起,经卫河、卫运河、南运河至天津市九宣闸,全长782公里。
②位临于渠线:由山东东阿县位山渠首起,经临清入卫运河、再经南运河至天津市九宣闸,全长496公里。
③潘庄干渠线:由山东齐河县潘庄渠首起至四女寺入南运河至天津九宣闸,全长393公里。
④漳河线:自岳城水库引水由漳河至徐万仓入卫河再经卫运河、南运河至天津九宣闸,全长533公里。
引黄引岳济津输入北大港水库、团泊洼水库、独流减河、海河输水线路,简称两引两库线路:
1.九宣闸、马厂减河、马圈闸、马圈引河、马圈进水闸自流入北大港水库,线路长36.3公里。
2.九宣闸、马厂减河、独流减河、姚塘子扬水站提水入北大港水库,线路长45公里。
3.南运河十一堡、独流减河低水闸、独流减河、姚塘子扬水站提水入北大港水库,线路长96.4公里。
4.南运河十一堡、独流减河低水闸、独流减河、管铺头扬水站提水入团泊洼水库,线路长67.4公里。
5.南运河十一堡、子牙河、市区金钢桥自流入海河干流,长80.5公里。
6.南运河十一堡、独流减河低水闸入独流减河长91.9公里。
7.九宣闸、马厂减河经南台尾闸入独流减河长40公里。
军事作用
马厂减河和九宣闸修成后的130多年间,不仅发挥着泄洪、灌溉的功能,还多次承担引黄济津分流入境的角色。此外,马厂减河和九宣闸还在解放天津的战斗中立过一大功。”青县文史学者王庆安自豪地向我们介绍,1948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包围了天津,国民党守军为了阻挠我军进攻市区,在三元村附近引南运河水入护城河,并在赵各庄、陈塘庄附近堵塞护城河入海的水道,逼南运河水流向天津西南地区,妄图在市区外围形成广阔的水网地带,解放军在唐官屯地区人民的帮助下,开启九宣闸,将南运河水经马厂减河宣泄入海,切断了下游的水源,打碎了守敌“以水设防”的算盘,并最终于1949年1月解放了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