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僮子戏
江苏省如皋市九华镇及其周边的戏剧
九华僮子戏是流行于江苏省如皋市九华镇及其周边的一种戏剧,属于通剧的一种。始于唐朝贞观年代。九华僮子戏演唱的特色以出家官为开台戏,出家官由三人组成,第一个上台的只跳不开口,第二个第三个人上台向台下观众道几句吉祥如意的好话,跳加官结束就开场演唱整台大戏,大戏结束后再打唱具有地方语言特色的 “莲花落”进一步活跃气氛,群众称僮子巫人演唱的戏叫僮子戏。
历史渊源
九华僮子戏始于唐朝贞观年代,僮子巫人的山堂就在平潮云台山向北的九华山,其僮子巫人活动地点称“洪山堂”,僮子巫人拜的是东岳大帝,他们起初是以坐堂会说唱形式,拿妖捉怪,驱邪叫魂,头戴黄纸折成的黄钱帽子,腰束八幅红罗裙,手拿神刀,边唱边舞,并写出多少祈告苍天消灾降福的告示表文,其表文告示有赦文、盖文并打上巫人的大印,大印上刻的是“雷霆都司”四个字,表示表文上有了印到阴曹地府及天庭凌霄宝殿才能生效。从做堂会又发展到出庙会,有僮子巫人领头的出会队伍有几百人组成,前有蚌壳精跳脚小丑,有穿龙套衣的卫士鸣锣开道,前呼后拥,中间是八人大轿抬的东岳大帝,走村串户,祈告苍天神灵消灾降福,保佑天下太平、五谷丰登;后面有挑花篮的旦角,还有踩高跷的小伙子,边唱边舞,行会结束后便搭台唱戏,演唱的主要内容是劝世文。
文化特征
九华僮子戏与通州僮子戏形似神不似,南通西北部有近两百多万人口,语言复杂,九华僮子戏以南通西北部语言为基础,采用锣鼓、闹钵、唢呐为伴奏的打击乐器,但打击乐器是采用的单键敲打形式,在唱法上采用的是七字、十字押韵的唱词,其七字调分为七字平腔、七字书腔、七字悲腔、七字圣腔、七字行路腔、七字快腔,七个字为一句,四句为一段,除七字外就是十字调,十字唱腔其实是二十个字为一整句,前十个字为上排锣鼓,前十个字唱完采用四棒敲打为过门,接唱下句十字,唱完后采用挑心锣鼓,十字调分别为十字悲腔、十字花腔、十字快腔。如皋僮子戏受多种语言的影响,比如沿江一带的圩田地区,唱腔就像地方山歌号子;还有如皋如城周边的语言,唱出来的音调洪亮、清脆、奔放;如皋东南部的口音唱出来的音调与通州相似;还有如东西部和如皋东部的音调起着卷舌口音,但主体都是使用的方言土语,其僮子调是俚曲小调,粗亢奔放,与地方文化、风俗民情息息相通,群众爱听。
参考资料
九华僮子戏.如皋市文化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1-08-26 12:29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