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虚而入(拼音:chéng xū' ér rù)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相关典故最早见于《三国志·刘晔传》。
成语出处
勋问其故,对曰:“上缭虽小,城坚池深,不可旬日而举,则兵疲于外,而国内虚。策乘虚而袭我,则后不能独守。是将军进屈于敌,退无所归。若军必出,祸今至矣。”(西晋·陈寿《
三国志·刘晔传》)
后人据此典故提炼出“乘虚而入”这个成语。
成语故事
三国时,
刘晔是
曹操的谋士,光武帝之子刘延的后代。当时有一个很会相面的高人叫许劭(shào),传说曹操曾让他为自己看相,许劭不愿说,曹操便威胁他,许劭不得已就说曹操是“乱世英雄”,曹操这才满意。许劭被征召为官,他不愿意去为“小人”做事,就跑到扬州避难,看见了刘晔,称赞他有辅佐天下的才能。
扬州有一个叫郑宝的人十分骁勇好战,当地的人都畏惧他,他想让百姓都迁到江南去,刘晔在当地很有名望,郑宝就威逼刘晔支持他这一举动。刘晔深知这件事不能做,但又找不到合适的机会解决这个麻烦。恰好曹操派遣使者来到扬州,查问当地的情况。刘晔找机会去拜见使者,与使者一起讨论时事,还请使者回家住了几天。郑宝得知使者在刘晔家,就带了数百人和礼品前来问候,刘晔让家里的仆人在中门外设置酒宴,而他自己把郑宝拉进房间喝酒。期间,他秘密安排了一些强壮的兵卒,想等郑宝喝醉后伺机杀死郑宝。谁知郑宝这个人不喜欢喝酒,根本没有醉,兵卒不敢行动,刘晔没办法只好自己抽剑杀了郑宝。郑宝带来的那几百人很害怕,就逃回军营。军营中还有上千精兵,刘晔担心事情闹大,就大力安抚,还到军营中去游说。众人十分钦佩,就拥戴刘晔代替了郑宝的位置,刘晔将这些人托付给了庐江太守刘勋。
这时刘勋的兵力在江淮之间十分强大,威胁到了孙策,孙策就想骗他去攻打上缭。刘勋相信了孙策的话,其他人也都来恭贺刘勋受到重用,而刘晔心中却有所怀疑。刘勋不解,刘晔回答说:“上缭虽然小,但城池坚固,易守难攻,可不是短短十几天就能攻克的,时间一久战士们就会疲惫,这时候孙策就可能乘虚而入,袭击我们,我们的后方肯定坚守不住。如果这样的话,那我们前后被夹击,就糟了。”刘勋不相信,还是出兵去了上缭,果然被孙策乘虚而入。刘勋被逼无奈,只好投奔了曹操。
成语寓意
克服困难,对付敌人,并非都要全副武装竭尽全力去斗得两败俱伤、元气大伤。很少遇到奇才可以通观全局,从而预先掌握时势去创造出一个天衣无缝的时机去获取胜利。但是大多人都有能力去把握已经出现的良好时机,乘借敌弱我强之时去消除成功路上的障碍。不过要切记不能因为自己对别人所拥有自己垂涎欲滴的东西,为了一己私欲,而伺机乘人不备强行闯入别人的世界去把它们占为己有了。通过这种“趁人病,夺人命”的小聪明去满足私欲,赢得不道德,也不光彩。
成语运用
“乘虚而入”指趁着对方空虚或疏于防范时进入。该成语在句中多作谓语;中性。
宋·张君房《
云笈七签》卷一二〇:“将至所居,自后垣乘虚而入,径及庭中。”
明·罗贯中《
三国演义》第二十四回:“今曹操东征刘玄德,许昌空虚,若以义兵乘虚而入,上可以保天子,下可以救万民。”
清·李汝珍《
镜花缘》第七十四回:若各存意见,不能和睦,是自己先孤了,别人安得不乘虚而入。
现代·蒋和森《风萧萧》:“世界上也不乏这种人,一旦被私欲蒙蔽,谗言诽语,便会像霉菌似的乘虚而入,并在他的心里化脓、溃烂。”
成语辨析
乘虚而入—有隙可乘—乘人之危
三者均有利用对方薄弱环节抓住时机采取行动之意,但每个成语又都略有区别。“乘虚而入”是指利用对方薄弱的环节采取行动,“有隙可乘”是指对方存在可以利用的环节,“乘人之危”是指利用对方最危难的时机采取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