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勒费弗尔(英语:GeorgesLefebvre,1874年8月6日—1959年8月28日 ),活动于20世纪前后的
法国历史学家之一。
1874年8月6日出生于法国里尔的一个贫困小商人家庭,后长年供职于法国高校。1899年毕业于
里尔大学,随后辗转法国各地的中学担任历史教师。在中学任教时搜集整理相关史料,将关注点聚焦于自己的家乡北方省。他认为农民对革命的支持不是一个容易解释的现象:他们固然欢迎个人产权的确立和贵族在乡村的统治权的废除,但他们仍然眷恋过去的村社集体权利。50岁时,他获得巴黎大学的博士学位,并开始在克勒蒙费朗大学任教。同一年,以博士论文为基础,出版第一部专著《法国大革命期间北方省的农民》,深化了对农民问题的研究,开始成为法国大革命史研究领域的旗帜性人物。1932年担任索邦大学的革命史教授。在20世纪30年代危机期间,他参加了人民阵线运动,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受到纳粹的监控。他对法国大革命起源的经典解释《八九年》,就是在二战前夕的1939年撰写的。勒费弗尔强调大革命的解放和进步意义,并认为革命弘扬的“真理”和“公正”精神是对抗纳粹主义的武器。《八九年》在1947年被译成英文。
20世纪初期开始著述,他着力强调经济学与社会学对历史学的影响,他的著述甚丰,影响深远。其代表作《拿破仑时代》选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勒费弗尔史学研究深受
饶勒斯的影响,注重探讨法国大革命的社会经济根源。1932年出版《1789年大恐慌》,被视为法国革命史研究中的心态史经典。他从1789年的陈情书等资料出发,试图还原当年夏秋之际法国农村恐慌情绪形成的根源,勾勒出当时乡村的生活样态,深入到农民的精神和记忆世界中。晚期撰写的《拿破仑时代》和《法国革命史》有非常鲜明的叙事色彩。勒费弗尔的叙事是阐释性的,他试图将自己对于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的理解贯彻到对历史进程的叙述中,这种理解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印记,并引发广泛的争议。1954年,英国历史学家A.科班发表题为“法国革命的神话”的演讲,质疑勒费弗尔的“资产阶级革命”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