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逊,字遵贤,生于
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卒于隋
开皇元年(581年)。北周时河东猗氏(今山西临猗县)人。北朝著名儒家学者。
乐逊
天资聪颖,勤于苦学,在童年时期,就显示出良好的
品德。
弱冠之年,被举荐至郡中任主簿。
北魏正光年间(520年--524年)就学于当时名儒徐遵明门下,学习儒家经典。当时北魏民族矛盾激化,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战乱使人们惶惶不安,
徐遵明门下的许多学生中途辍学,去寻找安逸逃身之处。唯独乐逊孜孜不倦,刻苦攻读,不久在学业上取得成就,井成为有名的儒家学者。
北魏永安年间(529年),乐逊在而立之年开始其仕途生涯,初任安西(今
甘肃敦煌)府长流参军。西魏大统七年(541年),为子都督。大统九年(543年),太尉李弼久闻乐逊的才学,请他为师教授诸子,西魏文帝选贤良,授乐逊为守令,以后相继被朝中官员举荐,被人称“有牧民之才”。大统十六年(550年)以后相继任建忠将军,左中郎将,辅国将军,中散大夫,都督。还在
李弼门下任西閤祭洒,
功曹咨议参军。
乐逊学识渊博,是当时的名儒,因此倍受倡导儒学的封建统治者器重。丙魏废帝二年(553年),乐逊受周文帝宇文泰之聘,为宇文泰子弟讲授《
孝经》、《论浯》、《
毛诗》以及服虔所注的《
春秋左氏传》。
西魏恭帝二年(555年)授予
太学助教。
西魏恭帝三年(557年)掌握军事大权的
宇文护废掉西魏恭帝,立宇文觉为帝建立北周政权。乐逊以“有理务材”,授职至秋官府上士,大学傅土,又任小师氏
下大夫。北周皇子对乐逊“并束修行弟子之礼”,“乐逊以经术教授,甚有训导之方”。及至
宇文直镇守
蒲州,又任乐逊为主簿,加封
车骑将军,
左光禄大夫。北周保定二年(562年),升迁为伯中大夫,授骠骑大将军、大都督。保定四年(564年),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天和五年(570年),被授以湖州刺史(今浙江吴兴)、封为安邑(今山西运城东)县子。数年后回到长安(今陕西西安)拜任皇太子谏议,并在露门教授皇子。宣政元年(578年),进位上仪同大将军。大象初年(579年),进爵崇业郡公,又为露门博士。大象二年(580年)进位
开府仪同三司大将军,出任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郡守。同年,改任扬州(今讧苏扬州)刺史,时年已八旬,告老还乡。隋开皇元年(581年)卒干家中,享年82岁。加封蒲、陕二州刺史。
魏晋南北朝时倡导
儒学,儒家学者不仅著书立说,而且在政治上力图有所作为,为统治阶级政治服务。乐逊也是这样的人物,周武成元年(559年)他陈奏朝廷14条建议,其中5条“切于政耍”,“其一,崇治方,其二,省造作;其三,明选举;其四,重战伐;其五,禁奢侈”。深得周明帝赞赏。建议中“民非赤子,当以赤子遇之”,“不使劳扰”,“事由德教”等等,表现出乐逊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乐逊在任湖州(今浙江吴兴)刺史数年间,倡导礼教,设立课试,政绩有所建树。湖州一带的居民尚存一种遗俗,居民小时与父母同居一处,长大成年后多与父母异居。这种风俗与儒家思想相斥,经过乐逊数年耐心劝导纠正,居民终于改变了这一习俗。乐逊任职数年,提倡儒家思想,革改弊端,屡受朝廷表彰。
“赠本官,加蒲、陕二州刺史。逊“性柔谨,寡于交游。立身以忠信为本,不自矜尚”。他在北周明帝武成元年(559)六月,曾上疏陈述时政十四条,其中有关键的五条,可代表其思想政治主张。一是重视吏治。他指出现时任职的官员,为求自身在位,多以刻薄为能,不重视惠民爱物,一致历任如此。以史为鉴,无须保密。四是重战伐。认为战争如同下棋,一着失利,全盘皆输。主张“舍小营大”,先保国土。不在边境贪小利,轻率出兵;因为战胜要分兵把守,战败损失更大。双方如势均力敌,唯有德者方能取胜。故自古以来善战者要等待可胜的条件,“彼行暴戾,我则宽仁,彼为刻薄,我必惠化”。使德泽广布,以正义之师,伐不义之敌,才能一战成功。五是禁奢侈。他认为君主和大臣厉行节俭,率先垂范才能移风易俗。现时富贵之家,连婢仆都锦衣华服,炫煌于道路,使行人驻足,路人侧目。论其功绩,不如守土的战士,可是他们却坐享优厚的待遇。把节省的资财,哪如抚恤为国献身的军士!他从北周
天和五年任湖州(今
吴兴)刺史时,几年中奖励生徒,传授儒业,对中原文化的传播,有较大的影响。
乐逊是北周著名的
儒家学者,“立身以忠信为奉,不自矜尚。”仕官忠于职守,“儒者以为荣”,深得学者称赞,他精通六艺,对《春秋左氏传》有较深的研究。魏晋时为《左传》作注的人很多,主要以
贾逵、
服虔、
杜预为主。乐逊一生推重
贾逵、服虔之说,“发杜氏违,辞理并可观。”著有《孝经》《论语》《毛诗》《左氏春秋序论》10余篇,均散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