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极生悲(拼音:lè jí shēng bēi)是一则来源于文人作品的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
淮南子》,一说最早出自《
史记》。
成语出处
《淮南子·道应训》:“夫物盛而衰,乐极则悲。”
又《史记·
滑稽列传》:“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
“乐极则悲”后演变为成语“乐极生悲”。
成语故事
淳于髡是战国时期齐国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虽然貌不惊人,却有一副好口才,曾多次代表齐国出使他国,都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当时齐国国君齐威王喜欢喝酒,总是彻夜宴饮,不喝得酩酊大醉绝不罢休。因为喝酒,齐威王常常耽误政事。朝中的文武百官却放任不管,只有淳于髡看不下去,总想找机会劝谏齐威王。
有一年,楚国派遣大军攻打齐国。齐威王派淳于髡出使赵国请求救援。淳于髡成功说服赵王,拨给他十万精兵,吓退了楚军。危险解除,齐威王十分高兴,立即摆酒庆祝。席间,齐威王问淳于髡:“先生喝多少酒会醉?”淳于髡回答:“我喝一斗酒会醉,喝一石酒也会醉。”齐威王觉得奇怪:“喝一斗就醉了,怎么还能喝一石呢?这是什么道理?”淳于髡于是解释说:“在不同的情况下,我的酒量也会不同。如果是大王当着御史的面赐酒给我,我吓得胆战心惊,不用喝一斗就醉了;如果是在家招待父母的客人,我要不停地敬酒,喝不到两斗就会醉;如果是朋友之间饮酒交谈,我们边喝边聊,大约可以喝五六斗;如果是和好友相聚,大家没有约束,一边玩游戏一边喝酒,这种开心的时候,我喝上八斗也不过微有醉意;如果是去好友家做客,天黑之后大家把残酒并到一起,坐下促膝而谈、无拘无束,这种时候我就是喝上一石也会觉得很高兴。可是这种场合,往往也是最容易出乱子的时候。”
接着,淳于髡又说:“所以说,酒喝多了就容易醉;快乐到了极点,就可能发生悲伤的事情。所有事情都是这样的,乐极生悲,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走向反面。”
显然,淳于髡是在借喝酒的话题来讽刺齐威王每日饮酒作乐而疏于政事,齐威王领会到了淳于髡的良苦用心,感到十分羞愧,当即表示自己心服口服,接受淳于髡的建议,不再肆意饮酒作乐,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处理朝政上,做一名勤玫的君主。后来,齐威王励精图治,齐国府库充实,国力大增,成为战国时期的中原霸主。
成语寓意
“乐极生悲”的主要寓意有三:第一,任何事情都要把握一个“度”字,所谓度,就是恰当,适量;第二,任何事情不管是好事情还是坏事情,都有可能互相转换,即“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第三,智者应该知道“度”之所在,也就是说要明白事物的发展规律,要克制自我欲望的无限膨胀,许多事情要懂得适可而止。
认识度,掌控度,做事有度,为人适度,是一种人生智慧。许多人在利益面前,往往丧失理智,即所谓利令智昏。于是有钱了就挥霍无度,胡作非为;当官了就颐指气使,滥用权力,欺压百姓。结果触犯法律,锒铛入狱,生生地把有权有钱的好事变成坏事。这种乐极生悲的例子不在少数。
成语用法
“乐极生悲”指高兴到极点就发生使人悲伤的事;在句中可充当谓语、宾语、定语。
明·
冯梦龙《
警世通言》卷十七:“谁知乐极生悲,一朝触犯了朝廷,阖门待勘,未知生死。 ”
清·
曹雪芹《
红楼梦》第十三回:“如今我們家赫赫揚揚,已將百載,一日倘或‘樂極生悲’,若應了那句‘樹倒猢猻散’的俗話,豈不虛稱了一世詩書舊族了?”
萧红《小城三月》:“不知為什么,在這么快樂的調子里邊,大家都有點傷心,也許是樂極生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