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饭馍糍
麻糍的一种
乌饭麻糍是麻糍的一种,不过它是糯米用乌叶汁浸泡,上蒸笼里炊好(台州人把放蒸笼上蒸的过程,称之为“炊”),拿到石臼里用石锤捣韧,用擀面杖滚压成的薄薄的麻糍。这种乌饭麻糍,青中带黑,吃一口,细腻爽滑,有麻糍的糯甜,还有树叶的清香,非常好闻。
民俗起源
四月初八,是传统的节日,大凡跟传统节日挂上钩的,总少不得一个“吃”字。
四月初八,吃的是乌饭麻糍。
清人陈延烈的《灵江竹枝词》里就写到四月初八,临海街头叫卖乌饭馍糍:“馍糍乌饭卖西东,叫上三竿晓日红。来往街衢小儿女,声声争买几青铜。”
在旧时,快到四月初八时,孩子们提着篮子,跟着大人兴高采烈上山采乌叶。这乌叶,长在矮小的灌木上,这种灌木,台州人称为“山乌饭树”、山草米脑或者乌桐树,别地也有称为南烛的,其实它不是树,是江南常见的灌木,约三至五尺高,叶若楝而小,似茶叶而圆厚,“丛生春晚,苗叶红赤,照耀山谷”。秋时它结出紫赤的果实,大小如豆,味甜可食,故温岭人称之为山草米脑。
春天时,人们采摘山乌饭树的嫩叶,放石臼里捣碎,也有直接煮汁的,然后用它的汁水浸泡糯米,蒸成乌饭,或捣成乌饭麻糍的。旧时一到四月初八,家家户户做乌饭。《台州府志》记载:“四月八日,浮屠于是日浴佛。人家取南天烛叶染饭作青色以相馈,谓之‘送乌饭’”。《台州风俗》中也云:“这天,农户用乌桐嫩叶捣汁煮饭,或用乌桐叶汁拌饭,拌成的饭青色有光,俗称‘乌饭’。也有作乌桐叶馒头的。临海一带一般吃乌饭馍粢。”唐人陈藏器《本草拾遗》记载的做乌饭的方法更为考究,取南烛茎叶捣碎,渍汁浸粳米,要“九浸九蒸九曝”,这样做出来的乌饭,米粒紧小,黑如莹珠,数日不坏。
食用功效
江南人家,几乎都吃过乌饭麻糍,胖胖的圆滚滚的乌饭麻糍,周身沾满金黄的香喷喷的松花粉,里面裹着豆沙,咬上一口,软软的,糯糯的,甜甜的。
乌饭麻糍好吃,还可以助阳补阴,据说还有让白发转黑的功能——《本草经疏》就说得煞有介事:“发者,血之余也,颜色者,血之华也,直热则鬓发早白面颜枯槁。凡变白之药,多是气味苦寒,有妨脾胃,惟南烛气味和平,兼能养脾。”这南烛就是山乌饭树。《本草纲目》则说乌饭能明目壮身:“摘取南烛树叶捣碎,浸水取汁,蒸煮粳米或糯米,成乌色之饭,久服能轻身明目,黑发驻颜,益气力而延年不衰。”
没见着台州人吃乌饭治白发的,不过,台州人相信,吃了乌饭,蚊子就不敢来叮咬了。吃了乌饭的小孩子,夏天不会生痧、疖子和别的什么肿毒。有临海竹枝词《四月八日》为证:“乌饭麻糍嵌豆沙,卖来卖去卖人家。抓来贴在儿童额,免得蚊虫蚤虱爬。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3-30 23:33
目录
概述
民俗起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