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模式,2010年5月17-21日,在
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UBPA),以“历史遗产保护与再利用”为主题的乌镇案例馆,揭开了神秘面纱。展馆展示了实体搭建的乌镇水阁、天人合一的保护模式、古色生香的古厅民居,以及乌镇皮影戏表演,砖雕、木雕、竹雕演示和乌镇影像图片。这是乌镇景区的“实物模型”,更是古镇保护与开发“乌镇模式”的缩影。
2010年5月17-21日,在
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UBPA),以“历史遗产保护与再利用”为主题的乌镇案例馆,揭开了神秘面纱。展馆展示了实体搭建的乌镇水阁、天人合一的保护模式、古色生香的古厅民居,以及乌镇皮影戏表演,砖雕、木雕、竹雕演示和乌镇影像图片。这是乌镇景区的“实物模型”,更是古镇保护与开发“乌镇模式”的缩影。
如何很好地保护千年古镇的原貌和韵味,又能把它开发成为旅游热点而可持续发展,这是古镇保护与开发面临的难题。乌镇对此作了有效的探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如修旧如故、管线地埋、地方传统文化挖掘、控制过度商业化、管理运作模式的选择等做法,都是在全国古镇保护开发中首创或成功运作的典范,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誉为“乌镇模式”。
乌镇的原则是,承接古镇文脉,保持古镇风貌,力求原汁原味,做到“整旧如故,以存其真”。具体的做法可归纳为“迁、拆、修、补、饰”五个字。所谓“迁”,搬迁历史街区内必须迁移的工厂、大型商场、部分现代民居;“拆”,拆除必须拆除的不协调建筑;“修”,用旧材料和传统工艺修缮破损的老街、旧屋、河岸、桥梁等;“补”,恢复或补建部分旧建筑,填补空白,连缀整体;“饰”,各类电线、管道全部地埋铺设,空调等现代设施全部遮掩。这“五字法”是乌镇的创意之举,很好地恢复和保持了古镇的原真风貌,得到国内外专家的肯定和赞誉,也吸引了外地同行的参观借鉴,甚至以传统文化保护著称的苏州,也派出电视采访组专程来乌镇“探营”。在以《乌镇对苏州的启示》为题的采访札记中,揭示了一个有趣的内幕:“这老街上的石板,有相当一部分是从邻近的地方,三钱不值两钱地收购来的老房基石和驳岸老石头。据说,这些旧石头和那些旧木料,有不少就来自我们苏州,因为在那段时间里,苏州城乡到处都在拆迁。被江苏人当垃圾一样遗弃了的东西,浙江人却都拣回来当成了宝贝……”
乌镇在开发中坚持“历史遗产保护和再利用”,具体实施了遗迹保护工程、文化保护工程 、环境保护工程等“三大工程”,令乌镇充分再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水乡古镇风貌,由此形成一个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区。 此外乌镇更在不断完善和充实景区品牌文化内涵上进行创意突破,除向世人展示乌镇特有的民居水阁、老宅深巷、船拳皮影和民间作坊以外,还深层次地挖掘了民间传统文化,把许多鲜为人知的民间节俗、寿俗、礼俗、婚俗、衣俗等和丰富多彩的“蚕文化”推向旅游前沿,让茅盾笔下的“老通宝家乡风情”走出千百年尘封的古镇。乌镇还举办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颁奖仪式”;连续两年举行了民俗风情浓郁的“乌镇香市”,从而获得了媒体及游客的极大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