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河,又名耏水、溡水、时水、干时、乌龙江,发源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辛店街道矮槐树村,全长60千米,境内河段长20.85千米,河床宽30米至50米,流域面积160.03平方千米。
起源
乌河又称耏(ér)水、溡(shi)水、时水、干时、乌龙江。源于临淄区辛店街道大武村黄山之阴。流经稷下、凤凰、朱台等3个镇(街道),后由六天务村西出进入桓台县,在博兴湾头入小清河。
乌河几千年来,用她博大的胸襟养育了一代代两岸的人民,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乌河上游,今辛店街道矮槐树村一带,是齐鲁干时之战发生地。
公元前685年,鲁庄公为助公子纠回国继承君位,领兵攻齐。鲁军与齐桓公率领的齐军在此相遇。齐军以逸待劳,大败鲁军。鲁庄公丢弃所乘战车,改乘轻车逃回。其御手秦子、车右梁子持庄公的旗帜,在道旁诱骗齐军,被俘。不久,鲍叔牙率军至鲁,对鲁施加压力,迫使其杀死公子纠,交出了管仲。
矮槐树村东的乌河上,有古桥 “溡源桥”, 系山东东西古大道的主要桥涵之一。
传说此桥最早建于战国时期,明朝永乐年(1403年至1424年)重修,清朝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又再次重修。整座桥均用青石砌成,三孔拱式。桥面用56块石板铺成,长35.7米,宽5.8米,高3.05米,其左右有石栏,刻28星宿造像 (天兵天将)。桥两端各有石狮一双。桥西南侧有14层太保台阶,上雕有一狮子头,据说是古代测量溡水流量的标尺。若洪水没了狮子头,溡源桥头也将被淹没。
传说
关于乌河、矮槐树村的得名,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宋太祖赵匡胤率军征讨山东时,某年夏日曾在该村古邮亭旁歇息。赵匡胤将汗水浸湿的战袍脱下,放进了村内的溪流中。突然,战袍底下钻出一黑龙,顺流而下,窜向西北,顿时此处泉水四涌。原来的小溪流,霎时化作了一条滚滚的大河,水涌如龙,色黑如墨。从此之后,人们将此河称之为 “乌龙河”,简称“乌河”。
再说赵匡胤手提战袍,抬首见邮亭不远处,有一小槐树,便将战袍蒙在树上晾晒,自己则在树下午睡。醒来时已是日头偏西,可奇怪的是槐荫依旧。他的战袍乃龙袍,重如山岳,压得小槐树从此不再长高,故称 “矮槐树”,即是临淄八景“矮矮槐荫夏日浓”所指。该村也因此而得名。
矮槐树向北,乌河进入临淄区稷下街道境内。小杜家庄西的乌河上有一座七孔桥。明清时期,每年正月十六,临淄西部乌河两岸的百姓都要在此桥举行踩桥会,通过“踩桥”的方式祈求一年的吉祥幸福。如今,这项民俗活动已经列入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乌河继续北流,进入临淄区凤凰镇境内。王家桥村是清代武进士、曾入藏平叛的儒将王友询之故里;东申村、西申村有元代古桥――申桥;北田旺村北、朱台镇桐林村南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龙山文化城――桐林-田旺遗址(也是春秋棘邑、战国画邑故城遗址)。
流经范围
乌河沿凤凰镇、朱台镇交界线,再往北流,由凤凰镇六天务村出临淄区境。朱台镇上河头村为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稀有剧种鹧鸪戏的起源地。南高阳村有高阳故城遗址,为《齐民要术》作者贾思勰做官著书之地,还是汉代西安县、唐代高阳县、时水县县治所在地。“高阳馆外酒旗风”,为明清“临淄八景”之一,反映了当地酿酒业的兴盛,南高阳村东南,传说有酒界名人、魏晋名士刘伶的墓葬。
乌河临淄段,特产丰富。早年,因乌河水质颇好,用河水做出的豆腐鲜嫩香甜。用河水酿出的乌河大曲,醇香浓郁,系山东名优产品,曾被载入《中国名酒》一书。乌河出产芦苇、藕、鱼、虾等特产,其中的“乌鳝”和“缠丝鸭蛋”更是因味美而久享盛名。
由于近年地下水位下降,河床干涸,乌河一时胜景难寻。
为改善民生、还人民群众一个美丽的乌河,2010年,区委区政府投资3000万元实施乌河、运粮河、齐鲁石化排洪沟综合治理工程,并将其列入全区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治理河道全长30公里,通过更换河水,两岸绿化美化,修葺七孔桥等措施对乌河进行综合治理,恢复昔日风景秀丽的面貌。工程治理完成后,乌河水质将极大改善,两岸环境将大幅提升,实现“重现鱼类”的目标。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乌河.中国临淄-首页 > 齐文化 > 山水风光 > 临淄之水.2013-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