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梢蛇
游蛇科鼠蛇属动物
乌梢蛇(学名:Ptyas dhumnades)是有鳞目(Squamata)游蛇科(Colubridae)鼠蛇属(Ptyas)动物,体形较粗大,头颈区分明显,全长可达2米以上。背部为绿褐色、棕黑色或棕褐色,在正中央有一条黄色的纵纹,有两条黑色纵纹在体侧,成年个体至少在前段明显,至体后部消失,有的个体是通身墨绿色的,有的前半身看上去是黄色,后半身是黑色;次成体通身纵纹明显;老年个体体后段色深,黑线不显明,背脊黄褐色纵线较为醒目。幼年体背部为灰绿色,有四条黑线纵贯全身。
分类史
在2015年,乌梢蛇属被认为应并入鼠蛇属,乌梢蛇的拉丁名名由Zaocys dhumnades变更为Ptyas dhumnades,有学者认为乌梢蛇属物种间在形态和生理上存在部分差异,因此继续保留乌梢蛇属各种的中文名以示区别。
形态特征
乌梢蛇的体形较粗大,头颈区分明显,全长可达2米以上。背部为绿褐色、棕黑色或棕褐色,在正中央有一条黄色的纵纹,有两条黑色纵纹在体侧,成年乌梢蛇身体后段颜色深,有些成年个体体色为墨绿色,还有一些成年个体前半身看上去是黄色,后半身是黑色。次成体通身纵纹明显。幼年个体背部为灰绿色,有四条黑线纵贯全身。
乌梢蛇的吻鳞自头背可见,宽度大于高度,鼻间鳞的长度为前额鳞长度的2/3,顶鳞的后方有两枚稍大的鳞片,颊鳞为1片,偶有一小鳞位于颊鳞下方;眼眶前的鳞片为2片,眼眶后的鳞片为2~3片,雄蛇的腹鳞为192~204片,雌蛇的腹鳞为191~205片,肛鳞二分,雄蛇的尾下鳞为95~137对,雌蛇的尾下鳞为98~131对。
分布范围
乌梢蛇主要分布在中国、越南等国家,在中国分布范围较广,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北、西南均有分布。
栖息环境
乌梢蛇生活在海拔下限为50米,海拔上限为2000米的地方,栖息地主要选择在森林、草原和陆地。乌梢蛇通常在乱石堆积的石洞中越冬,越冬的洞穴为蜂窝状,洞穴内的泥土较润滑,最大的洞穴约为0.3立方米,最小的洞穴约为0.1~0.15立方米,洞口通常需要避光和避风,也有乌梢蛇会在朽木树根处越冬。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乌梢蛇温度越高时活动越频繁,尤其是温度在27℃~34℃的时候,它们的活动频率也受湿度的影响,湿度越大,活动频率越高。
在每年的十月下旬气温降至15℃时,乌梢蛇会进入洞穴将身体卷曲成团冬眠,在冬眠期间不食不动,约180天左右冬眠结束出蛰觅食。
觅食行为
乌梢蛇主要以鱼、蛙、蜥蜴为食,除此之外,它们也食蝗虫、蛾类等昆虫,主要以活食为主。他们在白天和晚上都有捕食行为,但以白天为主。若猎物逃脱,则乌梢蛇会穷追不舍,咬住猎物不松口,而后吞入腹中。
生长繁殖
繁殖方式
春末夏初,在室外气温达到20℃左右时乌梢蛇便会出蛰活动,在15~25天后开始交配,在交配前的25~35分钟,雄蛇会追逐雌蛇,而后雌雄蛇的身体交缠在一起,交配开始之时会双双竖起头部,交配时长最短为15分钟,最长为48分钟。每年的5~7月雌性乌梢蛇会产13~17枚卵,卵的长径为36~45毫米,卵的短径为20~30毫米。
生长发育
幼蛇在出壳后的第十天进行第1次蜕皮,第1次蜕皮后的幼蛇会主动捕食昆虫、蚯蚓、幼蛙等猎物,会对个体稍大的蛙类幼体和乳鼠做出捕猎行为,但经常出现咬死而不吞食的现象。1个月后幼蛇进行第2次蜕皮,此时的幼蛇大多数能潜入水中捕捉幼体泥鳅等,在水面游动吞食或游上地面吞食。在第2次蜕皮后幼蛇会进入冬眠期,到第2年出蛰后再进行第3次脱皮。出生的第2年,幼蛇一共要蜕皮4~5次。此后每年蜕皮3~4次。
人工养殖
选址
乌梢蛇的养殖场应选在远离自然疫源地和生活饮用水源,易于组织防疫和适合修建养殖房舍的地方。饲养场内应有管理区、养殖区、饲料加工生产区、隔离救治区及卫生防疫区等。每一平方米可饲养蛇苗25~35条,幼蛇20~30条,育成蛇15~20条,商品蛇10~15条。
饲喂
对于乌梢蛇的幼蛇来说,饲养温度要控制在27℃~29℃,饲养湿度要控制在75%~90%,喂给幼蛇的食物需去骨剪碎,肉块大小不超过蛇头。
为了达成无冬眠养殖,需要从每年11月份逐渐改变乌梢蛇的饲料,将小泽陆蛙(Fejervarya multistriata)或 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改喂价格低的脱毛小鸡。不可将饲料转变过快,若转变过快会造成乌梢蛇拒食、消瘦、甚至死亡。在乌梢蛇幼蛇开口50天,体重大于等于60千克后,逐步在饲料中加入新鲜的脱毛小鸡肉块。
疾病防治
以下为乌梢蛇常见疾病防治表。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该物种极为普遍且数量众多所以被评估为无危,可仍面临着威胁,当前数量趋势为递减。
致危因素
乌梢蛇的主要致危因素为栖息地的丧失。由于乌梢蛇的肉可以用于制作药酒和传统药物,人类的过度捕杀也是它们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因乌梢蛇主要以青蛙为食,青蛙种群数量的下降也有可能是乌梢蛇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
保护级别
2022年,乌梢蛇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等级为无危(LC)。
保护措施
在中国部分地区乌梢蛇受到法规保护,2018年4月2日,乌梢蛇被列入《安徽省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0年9月30日,乌梢蛇被列入《关于规范禁食野生动物分类管理范围的通知》。
主要价值
乌梢蛇是鼠类的天敌,对维护自然界的平衡有着重大的作用。乌梢蛇为无毒蛇,因环境因素常与有毒蛇接触,为了防止被毒蛇伤害,它们的血清中某种或几种组分可以成为对抗多种蛇毒的有效成分,乌梢蛇的血清对眼镜蛇毒、银环蛇毒、蝮蛇毒、五步蛇毒、竹叶青蛇毒等多种蛇毒有一定的对抗作用。
参考资料
乌梢蛇.中国物种2000.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8 09:46
目录
概述
分类史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