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恰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下辖镇,地处
乌恰县城中南部,东、南、西、北与
黑孜苇乡接壤,行政区域总面积34.2平方千米。
建置沿革
1950年,为一区黑孜苇乡。
1958年,改建黑孜苇公社。
1968年,更名为东方红公社。
1980年,恢复原名。
1984年11月,改乌恰镇。
1985年8月,发生7.4级地震原县城被毁。
1989年,迁新县城后仍沿用乌恰镇名称。
行政区划
2011年末,乌恰镇下辖5个社区:博鲁什、乌尔多、巴扎、巴格恰、坎久干。
2019年,乌恰镇下辖5个社区:波鲁什社区、乌尔多社区、多斯都克社区、巴格恰社区、坎久干社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乌恰镇地处
乌恰县城中南部,东、南、西、北与
黑孜苇乡接壤,行政区域总面积34.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乌恰镇地处南天山山脉西端,南靠帕米尔高原、昆仑山北麓。地势西北、西南高,东南低,群山环抱,海拔高度在2100—2200米之间,境内最高点位于开普太希水库,海拔2200米。
气候
乌恰镇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多年平均气温7.3℃,1月平均气温-8.2℃;7月平均气温20.4℃。平均气温年较差10℃—20℃。生长期年平均190天,无霜期年平均123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883小时,年总辐射133.9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续期241天。年平均降水量185毫米。极端年最大雨量326.4毫米(1996年),极端年最少雨量87.1毫米(1985年)。年平均蒸发量2600.5毫米。
水文
乌恰镇境内河道属克孜勒苏河二级支流。境内最大的河流为库孜洪河,自镇东入境,由南而北在卡拉谷孜克汇入克孜勒苏河,长13.3千米。
自然灾害
乌恰镇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大雪、地震、暴雨、大风、沙尘、霜冻、低温冷害、雷暴等。气象衍生类灾害有暴雨型洪水、融雪型洪水、泥石流、山体滑坡等。
人口
2011年末,乌恰镇总人口12450人。另有流动人口1799人。总人口中,男性6345人,占50.96%;女性6105人,占49.04%。总人口中,以柯尔克孜族为主,达6004人,占48.22%;汉族4219人,占33.89%。2011年,人口出生率18‰,人口死亡率2.9‰。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92.37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乌恰镇财政总收入456万元,比上年增长2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55万元,比上年增长28%。人均财政收入366.3元。
农业
乌恰镇畜牧业以饲养牛、羊、家禽为主。2011年,牛饲养量1045头,年末存栏655头;羊饲养量688只,年末存栏600只;家禽饲养量7.1万羽,年末存栏1.7万羽。
工业
2011年,乌恰镇工业总产值达到1.1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7%。2011年,乌恰镇有工业企业18家,职工477人,实现工业增加值0.3亿元,比上年增长24.8%。
商业外贸
2011年末,乌恰镇有商业网点4个,职工559人。2011年,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8532.2万元,比上年增长18%。
金融业
2011年末,乌恰镇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9亿元,比上年增长28.6%;各项贷款余额1.3亿元,比上年增长14%。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乌恰镇有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1305人,专任教师51人;小学1所,在校生1843人,专任教师142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2048人,专任教师265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2011年,乌恰镇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3479.3万元,比上年增长37.08%。预算内教育经费(包括城市教育费附加)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91.84%,比上年增长了103%。
文化事业
2007年,乌恰镇成立业余文艺演出队,实现一月一场文艺演出。
2011年末,乌恰镇有文化站1个,建筑面积381.18平方米;社区文化室5个;各类图书室6个,藏书1.5万册。音乐、美术、书法、摄影及文学业余创作人员达23人。
医疗卫生
2011年末,乌恰镇有医疗卫生机构4个;病床215张,固定资产总值0.58亿元。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03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4.09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100%。
体育事业
2011年末,乌恰镇有学校体育场2个,看台设座椅5000张。85.5%的社区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53%。
社会保障
2011年,乌恰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558户,人数1465人,支出305.89万元,比上年增长20%。参加城市养老保险400人。
交通运输
乌恰镇境内有省道S309经过。
历史文化
乌恰镇因镇政府驻乌恰县城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