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布统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
克什克腾旗乌兰布统乡境内区级自然保护区
乌兰布统区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克什克腾旗乌兰布统乡南部,距旗人民政府所在地经棚镇110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17°1′55″~117°22′34″,北纬42°27′8″~42°36′23″。保护区属于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为30169公顷,是一个以保护滦河一级支流吐力根河、西拉木伦河二级支流乌兰公河源头草原、林地、河流、湖泊和沼泽型湿地等多样的生态系统级珍稀鸟类为主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
历史沿革
1998年,克什克腾旗人民政府分批准成立了“乌兰布统自然保护区”。
2002年经赤峰市人民政府批准晋升为市级自然保护区。
2004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晋升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保护区。
地理环境
位置
乌兰布统自然保护区位于克什克腾旗乌兰布统乡南部,距旗人民政府所在地经棚镇110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17°1′55″~117°22′34″,北纬42°27′8″~42°36′23″。保护区南部与河北省交界;东与克什克腾旗芝瑞镇、桦木沟林场毗邻;西与乌兰布统乡相连、北与红山子乡接壤。保护区东西宽28公里,南北长18公里。
地质地貌
大地构造主要由中生代和第三纪的砂岩、砂砾岩、泥岩组成,上覆较薄的第四纪沉积物。受大地构造带的控制,该区地貌类型也呈现复杂多样的特点,处于大兴安岭南段石质山地、冀北山地七老图山石质山地、蒙古高原多种地貌单元的交错地带。境内最高海拔1869米,最低海拔1412米,平均海拔1640米。
气候
保护区属大陆季性风气候,夏季短促温凉,冬季漫长寒冷,昼夜温差较大,寒暑变化剧烈。年平均气温1.2℃,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17.5℃,年降水量350-400毫米,无霜期60天。
土壤
保护区地带性土壤为黑钙土
水文
保护区内的河流主要有滦河一级支流吐力根河、西拉木伦河二级支流乌兰公河。
植被
保护区位于东亚阔叶林与欧亚草原区的过度地带,植被类型复杂。可划分为7个植被型,31个群系。主要植被类型有针叶林植被、阔叶林植被、灌丛植被、草原植被草甸植被、沼泽和水生植被。
区域范围
保护区总面积为30169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6416公顷,缓冲区面积3445公顷,实验区面积20308公顷。
保护目标
重点对象
保护区是一个以保护滦河一级支流吐力根河、西拉木伦河二级支流乌兰公河源头草原、林地、河流、湖泊和沼泽型湿地等多样的生态系统级珍稀鸟类为主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
生态系统
植物
截至2012年,保护区记录到野生维管植物67科244属464种其中乔木10种、灌木28种,多年生草本植物333种,一、二年生草本植物86种。其中有药用植物319种;饲用植物50种,食用植物24种,观赏植物55种。
动物
截至2012年,保护区初步查明有15目35科83种鸟,其中国际和国家重点保护鸟类22种。世界受胁鸟类有乌雕、花脸鸭、大鸨3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大鸨1种,国家二级保护的鸟类有15种:鸳鸯、疣鼻天鹅、鸢、大鵟、白尾鹞、鹊鹞、红脚隼、红隼、雀鹰、松雀鹰、普通鵟、乌雕、猎隼、蓑羽鹤、黑琴鸡。属于《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简称(CITES)附表所列的鸟类有5种:赤颈鸭、花脸鸭、绿翅鸭、针尾鸭、琵嘴鸭等。属中国红皮书中濒危种的有8种:疣鼻天鹅、乌雕、鸳鸯、猎隼、黑琴鸡、蓑羽鹤、大鸨。在保护区大鸨、黑琴鸡、蓑羽鹤等珍稀鸟类都较为常见。保护区有57种鸟类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名单,占保护区鸟类总种数的68.7%,分别为小鸊鷉、黑颈鸊鷉、凤头鸊鷉、鸬鹚、苍鹭、赤麻鸭、赤颈鸭、赤膀鸭、花脸鸭、绿翅鸭、绿头鸭、斑嘴鸭、针尾鸭、琵嘴鸭、红头潜鸭、赤嘴潜鸭、白秋沙鸭、斑翅山鹑、雉鸡、黑水鸡、白骨顶、凤头麦鸡、红脚鹬、须浮鸥、白翅浮鸥、岩鸽、山斑鸠、大杜鹃、白腰雨燕、大斑啄木鸟、云雀、家燕、白鹡鸰、黄头鹡鸰、红尾伯劳、灰伯劳、楔尾伯劳、红胁蓝尾鸲、北红尾鸲、白腹鸫、斑鸫、黑眉苇莺、褐柳莺、黄眉柳莺、双斑绿柳莺、白眉姬鹟、银喉长尾山雀、大山雀、煤山雀、灰头鹀、小鹀、黄胸鹀、金翅(雀)、普通朱雀、树麻雀、灰椋鸟、灰喜鹊、喜鹊、渡鸦、达乌里寒鸦。保护区还是自治区的珍稀冷水鱼——细鳞鱼的重要分布地之一。
生态价值
保护区处于燕山北地、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植被繁茂,水源丰富,是滦河一级支流吐力根河、西拉木伦河二级支流乌兰公河的源头区级重要水源涵养区,是抵御浑善达克沙地南侵的天然生态屏障,是鸟类南北迁徙的重要通道和驿站,是大量珍稀物种的重要繁殖区,更是环境演变的敏感区。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科学研究、环境教育、生态旅游等功能,对保护区级周边浑善达克、科尔沁两大沙地水源供给、气候调节、生态平衡和植被恢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最新修订时间:2022-04-01 10:46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地理环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