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山,又名城南山。昔为“靖远八景”之一,名曰“乌兰耸翠”,位于靖远县乌兰镇城南。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地质地貌
属陇西黄土高原的北部边缘,为第三系基岩裸露丘陵地质。地势高峻,周围视野较开阔,沟壑交错,丘陵起伏。土壤为黄绵土。
气候特征
气候特点
该区域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冬春干燥寒冷,风沙大。夏秋季降水略多。年平均气温8.9℃,一月为零下7.7℃,七月为22.6℃,年平均风速1米/秒。年降水量240毫米,蒸发量1623毫米。年日照时数2620.9小时,无霜期165天。旱灾、风灾、冰雹是本区的主要气候灾害。
水文特点
每年均降水量240毫米,主要依靠人工提灌。
自然资源
动物资源
主要动物有野兔、黄鼠、蜥蜴、蚂蚁等。
植物资源
乌兰山植被脆弱,零星生长有蒿草、萦草等植物。植物有柏树、槐树、榆树、山杏树,还有看桃、垂柳、塔松等风景树,灌木以荆条为主。
古籍记载
《明一统志》卷37靖虏卫:乌兰山“在卫城南一百二十里。唐有乌兰县以此山名”。
康熙《重纂靖远卫志》记述:“乌兰耸翠”为靖远古八景之一。
道光《会宁县志》载:乌兰山,“县北二百里。其山自六盘经受家原至此,下有乌兰关。”
名称由来
乌兰山又名城南山。亦称青峦山,又名腰玉山。因山中多生乌兰花,故而称其乌兰山。
乌兰天桥
天桥总长34米、宽3.2米,横跨铁路、公路,是专为游人登山览胜而建,桥上铸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社会活动家
费孝通题写的“乌兰天桥”四个大字。
寺庙建筑群
位于乌兰山北麓,山上古建筑鳞次栉比,规模宏伟,有三教洞、法王洞、土地庙、慈云庵、水帘洞、火神庙、王母宫和祖师殿等。祖师殿为全山古建筑之冠,明万历至清光绪年间曾多次重修。殿建在砖砌高台上,高9米多,面阔3间,同东西牌楼、钟楼、厢房等错落有致,组成庙院。殿内造像已毁,殿外东西两侧墙上镶有石碑,碑文略可辨识。其中法王洞、祖师殿、王母宫、三教洞、土地庙被列入靖远县不可移动文物。
坐西向东,依山面坡,创建年代不详,明万历年间重建,清光绪年间再次重修,1985年群众集资维修彩绘,现存建筑均为清光绪年间遗构。在王母宫东上侧依山筑台二层,东有一门,沿石阶而入,为一长方形院落,从东向西依次建有火神庙、东聚仙阁、三教洞、西聚仙阁,东西长38米,南北宽14米,三面围墙环绕,占地面积约550平方米。火神庙为前卷棚硬山顶后接青砖砌衬拱顶洞窟。三教洞为出廊卷棚顶,歇山式砖木结构,面阔三间计6米,进深2.5米,后接青砖砌衬拱顶洞窟,面阔4米,洞深5米,三面开龛。洞门两侧有《海水朝阳》《五岳耸立》两幅砖雕,宽1.6米,高2.4米。三教洞形制保存了明清建筑风格。
法王洞又名水帘洞,依山建于东西长13米,南北宽10米的水泥砖混平台上,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创建何时无考,明·隆庆辛未年(1571年)重修,清·同治后再次重修,1984年进行了维修彩绘。为硬山顶砖木结构殿堂式建筑,通面阔三间计5.1米,通进深2.9米,后接砖砸拱顶洞窟,宽3.2米,深5.45米,正面开龛,内塑法王爷像皆为八十年代所塑。开窟形制独特,保存了明清建筑风格,1988年10月29日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座北向南,占地面积70平方米。据《重修乌兰山土地祠碑记 》载:“始于何时考积无由。清·同治五年(1866年)兵燹后,斯祠之前卷棚被焚,幸存洞窟塑像惟妙惟肖。相传塑像出自明时艺术雕塑家达万善之手,供人瞻祀,难能可贵。清光绪年间,本邑信女重修卷棚、山门及厢房等,祠貌焕然一新,奈浩劫中塑像、山门、厢房等毁于一旦,所见状无不浩叹。1997年秋,群众有鉴于此,乃自动捐资予以拆旧,维修面貌更加辉煌,为乌兰山又新添一景也,爰将各捐资维修者……一九九七年古九月九日立。”现存祠庙为前卷棚砖木结构前亭三间,通面阔4.5米,通进深4.5米,后接青砖砌衬拱顶洞窟一眼,深3.5米,宽4米,高3.2米,正面开龛,内存泥塑全毁。形制保存了明清建筑风格
据《重纂靖远卫志》载:“真武祖师庙,一在城南山上,万历间参将刘济、居民李绪建。”可证,祖师殿应建于明万历年间,现存建筑、殿前卷棚及东西牌楼为清·光绪十九年(1894年)所建,1982年至1986年当地群众集资维修了大殿,加固台基,油漆彩绘。
祖师殿建在10米高的砖石砌筑的台基上,建东西长93米、南北宽24米的寺院,坐南向北,依山面坡,四合院布局,作“居高而临深”之状,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中轴线上为祖师殿,两侧钟鼓二楼、东西厢房、“金瓯”“玉宇”二山门相对峙,东西有配殿三间,四周围墙环绕。山门前设45级石阶至山脚下的东西牌楼。正南1.6米高的砖混凝筑的长方形平台上建有祖师殿,为前卷棚后硬山顶砖木结构三间,通面阔9.3米,通进深6.8米。后墙依山而建,前檐设廊,四柱露明,明、次间装隔扇门,门上额悬范振绪书“宇宙弥大”匾。殿内梁架彻上露明造,原存木神龛,雕刻精细,内塑有五龙捧寿、无量佛身圆雕,极为生动,可惜不存。屋面覆以筒板瓦。钟、鼓二楼为卷棚顶砖木结构,配殿为硬山顶砖木结构三间,明、次间装隔扇门。东、西两牌楼平面呈“一”字式,著名书画家张云锦书“共跻春台”“德高北阙”、“同登寿域”“威震南天”,面阔3.15米,宽2.3米,高1.45米。祖师殿等乌兰山古建筑群,规模宏大,风格别致,布局严谨,为靖远古八景之一,曰“乌兰耸翠”。形制保存了明清建筑风格。
王母宫即圣母宫,位于靖远县城南乌兰山(又名城南山)北麓,坐南向北,占地面积约250平方米。创建何时不详,明、清多次维修,清同治年间火燹,1988年在原址上重修。王母宫依山建于三教洞西下侧一东西长15.3米,南北宽13.5米的平台上。卷棚顶回廊式砖木结构正殿三间,通面阔9米,明间阔3米,通进深4.2米,后接砖砌拱顶洞窟,深7米,宽4.4米,三面开龛。洞顶壁残存田汝霖书“碧天洞”砖雕,现存半个“天”字,内还存跪拜捧灯石雕灯台两个。形制保存了明清建筑风格。
乌兰山革命烈士纪念亭
革命烈士纪念亭位于乌兰山顶,红四方面军强渡黄河纪念碑南的天然平台之上,1994年7月立。为六角攒尖顶二重檐木柱仿古建筑,木结构,三层砖混凝土平台,每层加有砖混围栏,亭高约6米,六角每边长5米,占地面积170平方米。亭中央树立“革命烈士纪念碑”。碑身为柱体,中间镶嵌大理石石碑,高3米,宽80厘米。正面阴刻张秀山敬书“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背面阴刻隶书碑文。2011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列入甘肃省和靖远县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
红四方面军强渡黄河纪念碑
该纪念碑位于乌兰山山顶电视转播塔东北处一小山头上,坐西向东,立柱亭式,水泥砖混圆座方基,圆基直径6.12米,高0.818米;上接青石浮雕方碑座,高约0.97米,边长2.32米;水涮石碑柱前后镶以青石碑两块。碑柱高6.05米,宽1.6米;正面青石碑高3.84米,宽0.6米,题“红四方面军强渡黄河纪念碑,
关振邦敬书,1995年,靖远县人民政府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强渡黄河之壮举,特立此碑”;背面青石碑高3.78米,宽0.6米,张秀山书碑文。该纪念碑是1995年10月靖远县人民政府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强渡黄河壮举在此修建的,是传承英雄红军的崇高精神,缅怀先烈的英雄业绩,教育后人,激励来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生动而形象的教材。分别列入甘肃省和靖远县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
开发建设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乌兰山被辟为公园,铺设引水管道,植树绿化,修建阁亭。经过50多年的营建,乌兰山已成为人们游览、娱乐、健身、养性、立志的好去处。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靖远县城乡建设环保局增修了上山护坡、围栏、踏步。
2020年4月10日,靖远县乌兰山登山健身步道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该工程为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项目,总投资200万元,由靖远县体育中心(体校)负责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