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古称
乌伤,自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 221年),秦设郡制前建县(隶属
会稽郡),已2234年。西汉末年(公元8年)王莽改乌伤为乌孝,到东汉建武初年(公元25年)改回乌伤。建武三十年,乌伤成了东汉皇室的分封之地。汉光武帝刘秀,封皇太孙刘辉为“义阳王”号“乌伤郡王”。命威寇将军
杨茂扶驾辅之,以镇越中。
据金华《嘉庆府志》记载:“东汉建武三十年甲寅(公元54年),汉光武帝刘秀封太孙辉之为‘义阳王’号‘乌伤郡王’。命威寇将军杨茂扶驾辅之,以镇越中。”东汉,乌伤郡王在义乌传承了七世八代,历时200余年,至国灭,改为乌伤南门刘氏。
义乌市博物馆保存有一世乌伤王残碑,上书“东汉皇孙始封祖乌伤王之表”十二个大字。
据《
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汉乌伤区域范围辽阔。其区域范围除包含整个金华区域的市县区范围外,尚包括建德之南,仙居之西,缙云之北的大部分地区(在缙云的仙都湖山风景区仍保存有汉时乌伤古迹)。“皇太孙殿”、“皇太孙亭”都建在现义乌城内。
钦定四库全书《浙江通志》(卷二百三十九十一页)记载:“刘公讳豪,字有开,裔出汉光武,封太孙于乌伤。国除,因家县治南,遂为乌伤人。”《崇祯义乌县志》卷五中亦有相同记载:“封太孙于乌伤。国除,因家县治南,遂为乌伤人。”
有汉史记载为凭。当年刘秀为“乌伤郡王”刘辉之扶驾而分封的辅臣——“威寇将军杨茂”确有在乌伤辅政分封的史实记载。据《后汉书》(卷三十八·列传第二十八)记录,汉灵帝时,曾三任太守的零陵(今广西)太守杨漩传中记载:“杨漩字机平,乌伤人也。高祖父茂,本河东人(今山西),从光武征伐,为威寇将军,封乌伤新阳乡侯(即浦江县),建武中(即建武元年)就国(乌伤郡上任),传封三世,有罪国除(因罪废封),因而家焉(从此籍居乌伤)。”同时有地方县志也记载了这段史实:《嘉庆·义乌县志》、《杨乔传记》中有相同的记载。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乌伤郡王”辅臣官印“乌伤空丞印”(铜铸官印,高1.7厘米,边长2.3厘米)。《汉书·卷十九·百官公卿表》和《续汉书·百官志》中记载:“汉制设郡国,侯国,州,郡,县,邑,道与乡(亭)等。”“郡王,自东汉始有,以郡王为王号之制。”“汉代采
郡国并行制,直属朝廷为郡,分封诸者为国。”“东汉制度,皇子封王为一字王,以郡为国,金玺整授,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相如郡太守,主政务;相有长史一人,职如郡丞。另置中尉一人撑武职,秩二石,职如郡都尉,主管军政缉捕盗贼的军官。”“太子封王,为二字王,以县为侯国,玉玺整授。印文字体为篆书。王国亦有其职官,相一千石,丞、尉四百石。”“侯国置相一人(县令或县长),相不属于列侯,但负责征收租税。封国满千户以上置家丞,庶子,是侯官,不管理民政;公主分封为食邑,与侯国相当。”当时乌伤郡王侯国中,设有辅王事的官制中的空丞一职,与《汉书·百官公抑表》及《续汉书·百官志》的史实相吻。职官的现存实物印章,为东汉曾在乌伤建“侯国”提供了又一铁证。
从“乌伤郡王”刘辉之的后裔“郡望”上求证,“义阳王”刘辉之与刘邦、刘秀汉皇室血缘关系。义乌及浙江刘金氏的郡望记载均为“彭城郡”(中山郡)。该郡望系刘氏第一郡,属汉皇族之郡望,亦号称中国第一郡。在浙江各地的刘金氏古墓上均刻有“彭城郡”字样。据史载,“彭城郡”原为西汉时的楚国(郡),由刘邦小弟刘交为首任楚王,史称楚元王,后来汉宣帝刘询又封皇子刘嚣为楚王,史称楚孝王。汉宣帝地节元年(公元前69年)以楚国改制彭城郡,治所在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祖籍丰县、起家于沛县,而丰县和沛县均属汉时的彭城郡,故刘邦之正宗裔孙之郡望,皆为“彭城郡”。义乌及浙江刘金氏宗谱中均有共同记载:“金始出于刘,汉光武帝刘秀的嫡系太孙、义阳王刘辉之的后裔郡望为彭城郡。”从“彭城郡”的郡望中可充分证明刘辉之与汉皇室的血亲关系。刘秀取得东汉政权后,总结了西汉统治之经验和教训,为防外戚掌权,建制原则有二:一是“郡国、侯国”封王,坚持“非刘氏不王”原则;二是坚持“文进武退”的原则,曾跟随刘秀南征北战的云台二十八将,虽战功显赫,却无一人封王,选派的郡主必须为皇室宗亲。
乌伤地处越中,地理位置优越,又是中国古代四大“孝”之发源地,自古就为“孝义之乡、富庶文明之邦”。故东汉建武三十年甲寅(公元54年),刘秀在六十大寿庆生之际,见其最爱的皇太孙刘辉之识礼义、善孝道、有乾德,即封其为“义阳王”“乌伤郡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