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阳郡
三国魏文帝年间所置
义阳郡位于今河南省南部一带,三国魏文帝(220-226在位)置, 治所在安昌 (今湖北枣阳东南) , 不久废。西晋复置国,治所在新野(今河南新野南)。其后屡有迁移,后再移治复阳(河南桐柏县),东晋末改为郡,移治平阳(今信阳市)。东与安徽为邻,南与湖北接壤,左扼两淮,右控江汉,承东启西,屏蔽中原,素有“三省通衢”之称,从古至今,是江淮河汉之间的战略要地,又是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历史沿革
秦汉:
为南阳郡义阳乡。
三国魏:
魏文帝时称仁顺城,后为义阳县治。
晋:
初为义阳县治,晋惠帝时义阳郡、县同城。
南北朝:
先为司州后为申州,为申州、义阳郡、义阳县三治同城。
隋朝:
先改申州为义州,后又为义阳郡,为义阳郡、义阳县二治同城。
唐朝:
又改义阳郡为申州,为申州、义阳郡、义阳县三治同城,属淮南道。
北宋时期:
于宋初改申州为义阳军辖义阳县、罗山县,义阳军、义阳县二治同城,公元976年避太宗讳改义阳军为信阳军、义阳县为信阳县。自公元976年始“信阳”一直延用至今。
义阳三关
大别山脉主要隘口,指武胜关、九里关、平靖关,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南豫鄂两省交界处。三关均为南北来往交通要道和军事重地。因信阳在南北朝时为义阳郡治,故有“义阳三关”之称。三关均有古代箭楼、炮台和近代碉堡、战壕等建筑。20世纪50年代以来,三关已布满松杉林、果树园、竹园和茶园,郁郁葱葱,景色非常壮丽。
武胜关
武胜关位于鸡公山下,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武胜关居三关之中,有“关中之关”的美誉。古人留下:“雄关高抱楚峰稠,峡树溪泉气色幽,地展平坦分两界,天留铁锁壮中州”的诗句。三关之中,武胜关居中,地位尤为重要,所以又称关中之关。武功胜关又名武阳关,为两山夹峙,关隘雄伟。
春秋时期称直辕,礼山,秦朝统一中国后,更名武胜关,南宋时期易名武胜关,三关之中,它是关中之关,居中支撑,左右相顾,地势尤为重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名武阳关,南宋时易为武胜关。两山之间筑有城垣,是商旅行人必经之路。关城南北长750米,东西宽500米,南北各设一门,门外有吊桥,城内有重兵把守。关城内还有供行人商贾居住、购物的旅店、商店。关南有将军寨遗址,相传为穆桂英屯兵点将之处。南宋时岳飞的主将牛皋曾镇守武胜关,阻击金兵。明末李自成也由此破关斩将,进军鄂州。1938年,日本侵略军攻占武胜关,整个关城被火焚烧,当年的繁华已不复存在。如今公路从上穿关而行,火车从下钻洞而过。武胜关由古时的行兵用武之地变成了沟通中国南北交通大动脉的咽喉锁钥。关隘周围,林木葱郁,茶山层层,栗树遍布,有广阔宜牧草场。山中有雉鸡、山鹰、野猪等野生动物。
平靖关
平靖关,居三关之西。春秋时称为冥扼关,宋朝时称为行者坡,行者关。相传三国时关羽率兵破曹,经此遇阻,恨此隘口,后来称为“恨这关”。平靖关在《吕氏春秋·有始览》和《淮南子·坠形训》中都列为“天下九寨,冥扼其一也”。它南襟全楚,北屏中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古人称为“淮汉兵争要害”。古人有诗叹曰“楚关申戊郁茫茫,野草春沙更断肠,山头僧居何年寨,山下人耕古战场。”平靖关又名行着关、恨这关,位于信阳县南、桐柏山脉与大别山脉的衔接处、因在武胜关、九里关之西,所以也称“西关”。平靖关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是著名的古战场。春秋战国时,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冬,吴国曾联合蔡、唐两国攻打楚国,就是从“义阳三关”通过的。吴将孙武等出其不意,连续进攻,最终占领了楚都郢城。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以及捻军、太平军都曾在这里进行过激烈的战斗。平靖关有大小关门,凿山而开的5公里长的通道被称作“一线天”。过去,平靖关不仅有巍峨的城垣,附近还有宏伟的庙宇和许多建筑,后来毁于白朗讨袁之战。平靖关一带风景秀丽。在关南10多公里处的高桂山峡谷中,依次排列三座天然石潭。“高桂三潭”喷水腾雾,是别具特色的旅游胜地。
九里关
九里关居三关之东,又称黄岘关、百雁管、冠岘关,春秋时称大隧塞,宋以后始称九里关,在信阳市罗山县西南,是因关隘幽深绵长而得名。九里关与武胜关、平靖关成犄角之势,在历史上也是战事频繁。关南擂鼓台、关东观阵山,相传为杨八姐悬羊击鼓、作战观阵之处。1970年后,在九里关筑坝建水库,这里便成为一座面积为8000公顷的人工湖。
三关为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又是古代南北抗衡的军事关隘。古代的箭楼、炮台和近代的碉堡、战壕,记载着千百年来的战火烽烟。周围的松杉林、果树园、竹园和茶园遍布,郁郁葱葱,景色非常壮丽。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6 09:28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