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安长治,
汉语成语,拼音是jiǔ ān cháng zhì,释义:国家长期安定,巩固。出自《
汉书·
贾谊传》。
宋
叶适 《治势中》:“其近而在 汉 唐 而可信也,则又以其不能久安长治而不足称。”
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一百零八回:“李斯议曰:‘周封国数百,同姓为多,其后子孙,自相争杀无已。今陛下
混一海内,皆为郡县,虽有功臣,厚其
禄俸,无尺土一民之擅,绝兵革之原,岂非久安长治之术哉。’”
清
钱谦益 《大仆寺卿吴默授大中大夫制》:“在昔久安长治之世,必有
骨鲠强直之臣。”
清·
汪琬《
尧峰文钞·兵论》:而其道遂出于万全,此汉宋之所以久安长治与。
孙中山 《统一中国非北伐不为功》:“总之北伐之举,吾等不得不行,且处偏安,只能苟且图存,而非久安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