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宁曲德寺,简称乃宁寺,亦称“南尼寺”,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康马县
南尼乡,属
年楚河上游的河谷地带,总建筑面积63184.35平方米,是历经北宋、元、明、清时期的古建筑。
历史沿革
乃宁曲德寺,亦称“南尼寺”。创建于吐蕃王朝时期,创建人为阿羌甲·强拜桑布。传说阿羌甲·强拜桑布为古印度僧人,系莲花生大师的弟子。他在莲花生大师建立桑耶寺以后来到年楚河上游的谷地,见河西岸的山势犹如一头匍匐在地的大象,是弘扬佛法之地,即主持修建了乃宁曲德寺。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6月25日,英军攻打乃宁寺,当地军民进行了顽强抵抗,爆发了乃宁寺大血战。
1984年,西藏自治区全区文物普查时曾对乃宁曲德寺进行调查。
2006年3月上旬,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赴乃宁曲德寺,对乃宁曲德寺进行前期实地考察,并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整个寺院的布局和寺院内的重要建筑进行测绘工作。
2010年9月29日,经政府拨款,西藏自治区进行了乃宁寺保护维修工程。工程内容主要是对主殿、寺院围墙、色热扎仓、觉杰拉康、乌孜大殿进行整体保护修缮。
建筑格局
综述
乃宁曲德寺历史悠久,是康马县以及康马县以南地区规模最大的一座寺庙。经英军入侵和“文化大革命”的两次浩劫,寺院内的建筑毁坏殆尽,大多成为废墟,大片的遗址和残墙断垣。
围墙
现存内围墙,占地面积也由原来的9万平方米缩小为约6万平方米。乃宁曲德寺平面呈曲尺形,南北长,方向基本为正方向。外围墙东墙全长约328米,南墙长约185米,西墙全长约352米,北墙长约167米。墙体为夯筑,主墙高6.24米,四角设有角楼。墙基部一般厚2.6米,基部酥碱严重,有的地方已空,大量的墙基部用石块修补加固。围墙顶部平坦,宽1.7~2.2米,顶部外侧筑有女墙,墙体亦为夯筑,高0.68~1.2米,宽0.3~0.4米,女墙上都有射击孔,孔径约0.15米,两孔之间距离最小者0.9米,最大者2.6米,孔高有的距墙顶高0.28米,有的距墙顶高0.85米,当为适宜蹲射或爬射所设计。为了排水,女墙的顶部做成弧形。南墙、西墙局部女墙被毁,用土坯补砌,当与当年英军炮火所毁有关。女墙墙脚稍低,形成窄凹槽状,主要是为了墙顶部的排水问题;每隔一段都设有排水设施,用木或铁皮做成水槽一墙顶部的雨水汇集到女墙墙脚的凹槽内,再由此水槽排出。从每隔一段的墙体被雨水冲刷出的沟状现象,推测原来可能是直接从墙顶部低凹处设排水沟的。墙体外壁刷红。围墙应该是时代最早的建筑之一。
有东、南两门,东门前有夯土照墙,通高约6.2米。照墙基部为石砌,高0.46~0.77米,宽3米。照墙南约15米为晒佛台,局部已坍塌。东南角墙体有宽1.45米、高2.7米的大洞,系当年英军工兵所炸开的入寺口,现用石封砌。北墙原来也有门,现已用石封堵。
吐蕃王朝时期建筑
吐蕃王朝时期建筑,位于寺院大昭寺西部和西北部,包括佛堂、塔和几处扎仓。今均为废墟遗址,仅从残墙大体能够看出建筑的位置和朝向。经堂毁于英军的炮火中,据文献和寺院僧人口述为高5层建筑,但从现场调查的情况看,似乎没有超过3层。经堂坐西朝东,墙体为夯筑,夯层厚0.6米,墙体厚1.1米,夯土中含砂较多,夯层间夹杂有石板。周围可见陶滴水、陶塔刹等建筑构件。佛塔位于经堂的北面,共3处,今仅存塔基遗迹。经堂附近的陶建筑构件当为塔的构件。扎仓亦仅可见残垣断壁。
宗喀巴时期建筑
乃宁曲德寺原奉宁玛派,至阿底峡时改奉噶当派。到15世纪时,宗喀巴大师曾两次来到该寺宣传宗教改革的主张和教义,后改奉格鲁派。在这段时间里,乃宁曲德寺又新建了一批建筑。在西围墙的中部地段新建了一座佛殿和一座扎仓。佛殿坐西朝东,墙体为夯筑,石砌墙基,高0.4米。墙体厚1.3米,距墙基以上2米夯层不明显,以上部分层厚0.35米,夯层间以石板相隔,石板厚约3厘米。夯土间夹杂有红色夹砂陶片。扎仓位于佛殿北侧,坐西朝东,墙体为夯筑,厚0.8米,夯层间夹杂有石子或白玛草、长石板、木片等。整个遗址区内可见散落的陶片。
19世纪建筑
西围墙中部地段,包括1座佛殿和几处扎仓,今均为废墟。佛殿墙体为夯筑,夯层厚0.67米,每一夯层间夹大石,夯层中有的夹一层石子,夹石子较少者土较纯,有的夹有石片。墙体厚0.86米,基部为石砌,高0.42米。有的墙还使用土坯砌筑,表面用细泥抹平整、光滑,厚1.5厘米,原当绘有壁画。墙上梁孔为方形,规格0.12X0.15米,间距0.2米,墙外壁刷红。原高3层,窗户较小,窗顶铺砌石片,窗棂为木条。扎仓墙基为石砌,墙体为夯筑加土坯砌筑,厚0.4米,下部为夯筑,土含沙较大,夯层厚约0.35米,现高1.78米,有的层间隔以石片;土还墙高0.76米。大殿南侧的一间建筑的二层地面可见铺筑的阿嘎土,厚4厘米,铺筑于厚034米的石子层上面。遗址区内散落有加细砂红色陶片。
第十三世达赖时期建筑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英国侵略军向西藏进犯,为了保卫江孜,藏军和乃宁曲德寺的喇嘛以乃宁曲德寺为据点,凭借着寺庙高大厚实的围墙英勇地阻击了英军的进攻。战争结束后,第十三世达赖喇嘛
土登嘉措(1876~1933年)为了表彰该寺喇嘛作出的巨大贡献,在原吐蕃时期建造的佛殿东面新建了一座大殿,即乃宁大昭寺。乃宁大昭寺由经堂、佛殿、僧房等组成,坐北朝南。面积18柱,中间4柱上方开有采光天窗,后面为佛殿,主供释迦牟尼坐像。四壁有壁画。经堂为现乃宁曲德寺法事活动的主要场所。
乌孜大殿
乌孜大殿位于乃宁大昭寺的北面,为乃宁大血战的发生地,“文化大革命”中被毁,于原址复原。高2层,由廊庑、正殿、后殿三部分构成。正殿面积20柱,后面第二排柱为通柱,直达二层顶部;前面第二排减柱,形成一个相对宽敞的空间。一层墙壁保存有原壁画。从壁画的内容和风格与夏鲁寺壁画风格有相似之处。高2层,分前殿和后殿两部分,前殿面阔7间,进深5间;后殿面阔5间,进深2间。
文物遗存
综述
乃宁曲德寺采集的遗物主要是陶制品,包括陶器残片、泥制模印小佛像、建筑构件和陶酥油灯,主要分布于寺院西墙中部东面的废墟遗址及附近,陶构件则见于早期佛殿的附近。
陶器
陶器残片以红陶为主,火候较高,有的陶质较差,胎有酥化现象。陶泥以夹细泥质居多,器型较大者陶土中含较粗的砂粒,胎也较厚,胎壁薄者器形较小。器表的装饰一般为抹光素面,还有较多的是在抹光的表面刻划水波纹、折线纹和剔刺纹等装饰。器型以罐类器为主,耳发达、较大,且刻划有装饰纹饰。
陶器的制作工艺上,胎厚薄较均匀,似乎采用了轮制。在寺庙西墙中部江热色顶的东面建筑夯土墙中(即15世纪建筑)可以发现夹杂有陶片。陶器残片以夹细砂红陶居多,部分表面经抹光处理。器型以罐为主,多为双耳罐,耳较发达,表面或划或剔作装饰。也有小型器,制作精致。这些地面采集的陶器残片表明,陶器曾为乃宁曲德寺的主要生活用器。
明代霁红杯
明代霁红杯,瓷杯敞口、弧壁、圈足;口径11.4厘米,底径7厘米,高10厘米;霁红釉,胎极薄,类似蛋壳。杯外壁开4圆窗,窗内施白釉,釉下彩绘八仙用具,每窗两样,譬如朝韩子的竹萧配何仙姑的花篮。瓷杯配有银质雕花茶托与茶盖。杯底朱笔楷书“大明成化年制”款。此杯系乃宁曲德寺珍品,为专供达赖喇嘛莅临临该寺之用的茶具。
“佛传故事”木雕
“佛传故事”木雕系压经板,长70厘米、宽25厘米,紫檀木。木雕周缘雕刻莲花瓣,中部浮雕佛传故事。浮雕正中为释迦牟尼结跏趺坐于仰覆莲座上,其像肉髻高耸,着右袒式大衣,左后平置膝上,右手下垂,背光为一朵盛开的莲花。左侧浮雕为释迦牟尼诞生、少年及青年时代出城巡行的情景;右侧为释迦牟尼离家出走、菩提树下悟道以及涅盘时的情景。整个木雕有人物雕像36个、佛塔8座。人物雕像多裸上身,着短裤,具有典型的印度雕刻风格。雕工精致,技法娴熟,为吐蕃王朝时期或西藏后弘期前期作品。
莲瓣纹三佛木雕
莲瓣纹三佛木雕长70厘米,宽25厘米,厚4厘米。中间雕刻三佛座,佛座上雕一尊结跏趺坐佛像,佛座周围雕刻卷叶纹、小佛和护法神像。中间佛座由夜叉用双手托举,夜叉头戴素帽,裸上身,着短裤,双膝跪在仰莲座上。佛座下部为双狮须弥座,须弥座上置一覆莲座,释迦牟尼结跏趺坐于莲座上:头戴高冠,长耳垂肩,饰圆形耳环;裸上身,胸饰项链;四臂,其中两臂身侧上举,另两臂左手平置膝上,右手平举胸前;身后有头光。头上有3个飞天:一为正面飞天,两边侧面飞天。佛两侧有大象、摩羯鱼等动物。木雕周缘为双层覆莲瓣。为14世纪左右作品,精致繁缛,具有印度芨多式雕刻艺术风格。
卷叶纹佛像木雕
卷叶纹佛像木雕3件,均系压经板。长70厘米,宽27厘米,厚4厘米,周缘雕刻卷叶纹。
第一件木雕:中部调刻以狮须弥座。座上佛像结跏趺坐,左手平置膝上,身后头光连为一体,头光呈桃形,佛像左右全系卷叶纹。
第二件木雕:中部雕刻三座覆莲座。莲座上各有一尊佛像,均为结跏趺坐。居中的佛像左手禅定印,右手结触地印;左侧佛像双手结禅定印;右侧佛像左手结禅定印,右手施无畏印。三佛像身后均有头光和背光,周围雕刻“S”形卷草纹。
第三件木雕:座上置仰覆莲台,莲台上为佛结跏趺坐像,佛像身后为圆形龛。居中的佛左手结禅定印;两侧雕刻大象、麒麟、摩羯鱼;神龛顶部雕刻口噙长蛇的金翅鸟王。左右两侧神龛中的佛像均为左手结禅定印,右手结触地印,神龛周围刻满“S”形卷叶纹。为元代时期作品,细密繁缛,具有明显的印度笈多式雕刻艺术风格。
金刚杵纹木雕
金刚杵纹木雕系长方形,长70厘米,宽24厘米,厚4.5厘米。木雕下部雕刻仰覆莲,高14厘米;莲上雕一支金刚杵,长52厘米;金刚杵腰部两侧各有半朵圆形团花,金刚杵周围雕有莲珠纹和卷叶纹。为元代时期精品。
菩萨像石刻
菩萨像石刻现藏于西藏处治区博物馆。质地系花岗岩,长方形,长80厘米,宽30厘米,厚10厘米。菩萨像头梳高髻,戴三花宝冠,长方脸,额中有较大,颈下有三道蚕纹,戴环状耳环;裸上身,胸饰项圈,肩披条帛,手戴臂钏、手镯、下着长裙,赤足、站成横一字,脚下为仰覆莲座;左手作说法印拈一枝莲花,右手施与愿印持一莲花;身后有椭圆形头光,头光两侧雕刻菩提树叶。为西藏后弘期前期作品。石刻雕刻艺术流畅娴熟,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罗汉石刻
罗汉石刻质地系花岗岩,长50厘米,宽30厘米。罗汉像身着对襟广袖袈裟,双手合十倚坐在椅子上;两侧各有一侍从,侍从十分矮小。罗汉身后有圆形头光和一株菩提树。石刻下部雕刻有一排藏文,意为“罗汉”。为元代以前作品。雕工古拙、简洁、流畅,具有汉地艺术风格。
明代释迦像绢画
明代释迦像绢画主像为释迦牟尼,立于莲花上,肉髻螺发,圆脸,着红色袈裟,左手做与愿印,右手做施无畏印,有头光,无背光。头光两侧人物不详。绢画中为白地,右边有金粉汉文楷书题记781字,左边为同样内容的藏文题记。画心长2.4米、宽1.26米。题款“大明皇帝御制旗檀佛像赞”,年款为“永乐十四年四月十七日”。据调查,该绢画为永乐皇帝赐予乃宁曲德寺第88代活佛甲央仁钦坚赞的。
马头明王唐卡
马头明王唐卡采用堆绣技术制作。版心长3.8米、宽1米。为15世纪作品。
铜造像
藏品中以铜制品居多,包括噶当塔、药师佛像、手持金刚像、观音立像、度母像等,像通高13~20厘米。从像的风格和制作工艺等方面看,时代为15世纪晚期~18世纪晚期,材料主要为响铜和黄铜。
文物价值
乃宁曲德寺是后藏地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寺,尽管多次遭到破坏,但从其遗址上仍能看到其往日的繁华与宏大,它所遗留下的各个时期的建筑遗址,对于研究西藏各时期寺庙建筑的风格、布局、用材等都具有宝贵的价值,而且在近代西藏人民抗英斗争史中也具有纪念意义。因此,乃宁曲德寺不仅是人民群众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而且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
保护措施
2019年10月7日,乃宁曲德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交通信息
自驾:自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康马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乃宁曲德寺,路程约36.3千米,用时约4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