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足轻重
汉语成语
举足轻重(拼音:jǔ zú qīng zhòng)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于《后汉书·窦融传》。
成语出处
方蜀汉相攻,权在将军,举足左右,便有轻重。(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窦融传》)
后人将这段话概括为“举足轻重”这个成语。
成语故事
窦融是东汉时期的将领,他小时候就有治国平天下的大志。王莽摄政时期,他被任用为强弩将军司马,后来在战争中立了军功,所以被封为建武男。窦融为人仗义,有许多朋友是江湖豪杰。在朝中为官也清明廉洁,所以朝中人士对他也是心服口服。再加上他是一个很孝顺的人,当时享有盛名,无人不知。
王莽末年,地方叛乱,国师王匡请窦融出兵东征。王莽失败后,窦融转而投奔更始大司马赵萌。他了解赵萌的现状后,不想出关另辟新地。再者因为窦融在河西生活了很多年,了解百姓的生活习性,更有利于建立自己的军队。窦融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赵萌。赵萌向更始帝说明了窦融的情况。于是朝廷任命窦融为张掖蜀国都尉。
窦融上任后,根据当地的民情,适时的推出政策,安抚百姓,得到百姓的拥护和爱戴。更始帝败亡后,窦融召集梁统等人说:“现在天下很乱,到时候还不知道天下归谁统领,河西处于少数民族的争斗之中,如果大家不齐心协力来守卫就很可能失守。权衡一下力量对比,我们应该推举一人做我们的首领,带领大家坚守阵地,根据情况来制定策略。”大家都同意他的看法,一致推举他做首领。因为窦融家里几代在河西为官,深得民心,从此窦融带领民众在河西割据一方。
公元25年,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了东汉政权,但全国尚未统一。当时,蜀地的公孙述,虎视眈眈,也想争夺天下。拥有河西五郡的大将军窦融看到刘秀在政治、军事上占优势,有意顺附,便召集各郡太守和本地名流商讨,决定派使者带着书信和礼物前往洛阳。刘秀大喜,隆重接待了使者,并给窦融写了一封书信,信中说:“蜀地有公孙述,现蜀汉相攻,你的地位极为重要,一抬脚就会影响两端的轻重,无论你站在哪一方,都可以决定一方的成败。”从此,窦融十分忠心地跟随着刘秀。刘秀得到窦融的支持,实力大增,最后终于消灭了公孙述和其他政敌,统一了天下。
成语寓意
当两方势均力敌时,此时胜负就像拔河双方处于僵持局面。如果在关键时刻,比赛场面要是有人捣乱在一方队伍后面拉一把的话,那僵持的局面即时会打破,暂且就结果来看,胜负其实就是差那么一把劲。在这个竞争气氛日渐浓厚的社会,出类拔萃的人不少,但更多的是大家水平不相上下的人。要在众多实力相当的人之中脱颖而出,勤奋、拼搏少不了,更重要的是要找到重要的突破口,而这个突破口你一旦能够成功攻破,便把能左右局势的大权包揽下来,继而意气风发担当起大任。
成语用法
成文用法
“举足轻重”意为只要举足移步,就会影响两边轻重。后形容有实力,地位重要,能左右局势的发展。该成语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用作定语,常跟“地位、位置”一类词搭配。
运用示例
明·瞿式耜《不敢轻离西土疏》:“而臣乃先去此地,谮师臣之心必疑,诸勋镇之心必冷,臣之举足岂无重轻?此所以宁负违命之愆,而不敢轻离西土一步也。”
现代·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而且袁世凯一死,他(冯国璋)在东南半壁‘举足轻重’的地位,也随之而消失。”
现代·茅盾子夜》:“然而现在风景不殊,人物已非了!现在他和赵伯韬立在敌对的地位了!而且举足轻重的杜竹斋态度莫测!”
现代·姚雪垠李自成》:“如今天下未定,曹操举足轻重,如果逼他太紧,他或则投降朝廷,或则离我们而去。”
成语辨析
举足轻重—至关重要
两者都形容一个事物的重要性是不可取代的。但是,“举足轻重”主要侧重于一个重要的人可以影响全局的进展,主要在于人,而“至关重要”除了说一个人的重要性,还有可能是其他事物。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9 17:28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