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直措枉
汉语成语
举直措枉(拼音:jǔ zhí cuò wǎng)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先秦·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为政》。
成语出处
先秦·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为政》:“哀公问日:‘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日:‘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举直措枉”。
成语典故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春秋鲁孔子门人及其再传弟子记录的孔子和他一些弟子的言行的语录体散文著作。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西汉时有今文本的《鲁论》《齐论》和古文本的《古论》3种本子。今本《论语》系东汉郑玄集合各本而成,凡20篇。南宋朱嘉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一书,称(四书》。《论语》全书内容广泛,涉及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哲学、道德、教育和文化等各个方面,从中可以看到孔子的思想体系,是研究孔子和儒家学说等的重要资料。
在《论语·尧曰》中记载,鲁哀公有一天问孔子,究竟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让臣民心悦诚服。孔子回答说:“推举任用正直正派、刚正不阿的人,废黜邪僻罔曲的小人,那么就会政治清明、政令畅通,老百姓也会心甘情愿地听从君王您的政令。但是反过来说,如果推举任用邪曲之人,废點正直善良的贤臣,那么国家就会陷入混乱,即便您下了命令,恐怕百姓也不会服从。
成语寓意
《史记》载:鲁哀公之所以向孔子问政,意在选贤用能。孔子针对鲁哀公与把持鲁国大权的三家大夫间的衅隙,尖锐地指出哀公为政之失,舍贤任佞以及三桓专权的弊害。虽然批评的意味十分明显,但孔子更希望借此能规谏哀公能够举贤任能以赢得民心。毕竟为政者用人的当与不当,直接关乎国家治乱,世运否泰。夫子言言痛切之下,忧国忧民之心溢于言表。
究其实,“举直错枉”就是要“以德为先”,选好用好干部。所举之人正直与否,关乎民心向背,直接影响民众的心态和对政令的认同度,进而影响为政之效。“举直错诸枉”,正直者为政,政令得其正,则顺应天下之人情常道,合乎民心民意,必然赢得民众的信服。相反,若德不称位,“举枉错诸直”,则有悖于天下之人情常道,或图谋私利,或残虐民众,难以使民众心悦诚服。所以只有正直者居上位,统摄枉曲者,其位方正,其政方行,其民方服。说到底,若要充分调动一个地方或一个部门的积极性,关键在于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用起来,只有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干部选任环境,才能激发出“你追我赶”的竞争意识,使发展拥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成语运用
“举直措枉”本指把正直的人选拔出来置于邪恶的人之上。后多把“措”理解为弃置的意思,指选拔任用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联合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
唐·权德舆《陆宣公翰苑集序》:“其在相位也,推贤与能,举直措枉。”
明·徐霖《绣橘记·乳婿传凶》:“民之父母行方便,要举直措枉,劝善惩顽。”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02 10:18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典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