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人行》是一部
多幕剧,抗敌救亡演剧九队队长
吕复、导演
洪深、编剧
田汉共同创造了它,写于1946年底至1947年春。作者将3个女性的命运有机地交织起来,借此广泛而深刻地揭示了“惨胜”之后的社会现实。
内容介绍
1947年,《丽人行》由当时暂驻
无锡的抗敌救亡演剧九队(简称“演剧九队”)排演,戏剧大师洪深导演,中国话剧一代“青衣”朱琳饰演梁若英,于因饰演李新群,田野饰演金妹。
田汉的这部戏,是以抗战胜利前夕沦陷区的上海为背景。贫苦的金妹夜班回家路上被日本兵强暴,随后又接连遭遇工厂倒闭、地摊被没收的打击,被迫沦为私娼。受过良好教育的梁若英对革命充满向往,却没勇气抛下荣华富贵,与银行家王仲原同居,直到发现王仲原的卖国罪行决心加入革命。李新群则是剧中的地下党,不停地引导金妹和梁若英反抗命运。最终,3个女性一起期盼着胜利的到来。日本人走后,3位女性并没有等到盼望中的胜利。
主要角色
1947年演剧九队在上海演出最后一场时,
朱琳饰演梁若英,于因饰演李新群,田野饰演金妹。
作品赏析
此剧初名《新三个摩登之女性》,因为在30年代作者曾经写过电影《
三个摩登的女性》。在电影中,剧作家描写了一个进步的女工,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妇女,一个摩登太太不同的命运。而在这个剧中,剧作家在电影剧本的基础上,塑造了女工刘金妹,革命女性李新群,资产阶级女性梁若英这样三个女性的形象。根据于伶的建议,剧作家将剧名改成了《丽人行》。
剧作家以当时北京的“
沈崇案”(美军在北京强奸女学生沈崇的暴行)和上海的“摊贩案”(国民党上海市警察局长为整顿市容,命令警察驱逐贩卖美军罐头为生的摊贩)为契机,将这个戏放在日本侵略者统治上海的时期,采用“全景性”的方式来展现抗战时期汪伪统治下的大上海生活。但是影射的却是当时
国统区的现实。因此,有人称这个剧是“中国革命戏剧的瑰宝”。
《丽人行》中的人物,大都有一些根据的,是他所熟悉的某些人物的集合体。如李新群是从于伶对于茅丽英的介绍得到启发的。剧作家将《丽人行》中的三个女性,构成了三条情节线。刘金妹的遭遇,尤其是她两次被强奸、侮辱和两次被救,不仅表现了金妹在沦陷,沦陷区的命运,而且,通过李新群和梁若英对金妹的救援,将不同的情节线索有机地联系起来。李新群是一位地下工作者,丈夫孟南调到内地以后,她援救狱中革命同志、写作刻印对敌传单和秘密文件等。而她的大学同学梁若英却经受不住这种考验,她的丈夫章玉良到内地去进行抗日工作,她却追求物质享受,居然和银行家王仲原同居,直到她发现王仲原和女汉奸俞芳子混在一起,才开始醒悟。最后她们相遇在黄埔江畔,“她们三个女人,在美丽的夕阳下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迎接新的斗争生活。”
除了三个女性形象之外,还有地下工作者章玉良的形象也塑造得比较成功。剧作通过他的两次被捕来表现他的坚强性格,他将受苦看成是对自己意志的熬练,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出田汉自己影子。
在《丽人行》中,剧作家吸取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现方式,打破了话剧传入中国以来习惯分为三至五幕的形式,把全剧分为二十一场,十三个布景,借鉴戏曲中“有话即长,无话即短”的剪裁方法,有的场次短到只有一两分钟、三四分钟,有的却相当于一个独幕剧。加上洪老在导演这个戏时,让“九队”增加了一个女报告员,象电影中的画外音一样,把纷繁错落的二十一场戏串成
浑然一体,又采用“风格化”的布景,发扬“演剧队”演员兼搞舞台工作的传统作风,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变换场景,使得观众们叹为观止。
演出状况
《丽人行》是田汉1946年开始创作的剧本,《丽人行》主角之一,扮演金妹的田野在回忆录中写道:“田汉曾告诉过我们,他1946年在昆明和闻一多商议,计划发起反对蒋介石统治的政治运动,然而他刚离开云南,闻一多和李公朴就遭到特务暗杀。”
话剧史家石曼公开发表的《我看丽人行》一文,这样写道:“看了《丽人行》之后,所给予我的,不只是新鲜、惊奇、欣喜,更使我好像看到,从《丽人行》作出发,中国的新演剧有着一条新的路。”
“举世争和战,全民迫生死,愿将忧国泪,来演丽人行”。上世纪40年代,上海《大公报》刊登了田汉为话剧《丽人行》演出的感怀赋诗,一下子激起被日军压迫多年的国人共鸣,上海、南京、苏州等地青年纷纷前往无锡,一睹《丽人行》。1947年3月9日至4月1日,《丽人行》在无锡连演26场,创造了当时话剧场次最多,使用幕景最多的纪录。
茅盾、
柳亚子、
梅兰芳、
熊佛西都呼吁大家去看。
《丽人行》在无锡演出26场之后,从4月24日起在上海继续公演。原定只演两个星期,因为当时上海话剧运动正处于低潮,一个新戏一般只能演半个月时间。但《丽人行》上演后,虽然几乎每天都演日夜两场,还是满足不了观众的需要,于是又续演了两周。到5月20日结束公演,26天一共演了50场,场场客满。剧场门口还出现了上海人称为“黄牛”的黑市戏票。演出的盛况超过了在无锡公演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