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一词源于
德国,最初是一个
音乐术语,指乐曲中最具特征并处于优越地位的那一段旋律——
主旋律。它表现一个完整的音乐思想,是乐曲的核心。后来这个术语才被广泛用于一切文学艺术的创作之中。日本将这个概念译为“主题”,我国从日本翻译它时就借用了过来。我国古代对主题的称呼是“意”、“主意”、“立意”、“旨”、“主旨”、“主脑”等。主题是作者对现实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以及对材料的处理、提炼而得出的思想结晶。它既包含所反映的现实生活本身所蕴含的客观意义,又集中体现了作者对
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理解和评价。
“主题”在不同的文艺题材作品中有不同的称谓,一般在记事、抒情类文章和作品中称作主题,而在论述类文章中称作中心思想。有时也称作“主旨”。一部作品可以有一个主题,也可以有多个主题。
大约从本世纪三十年代起,用在文章写作中的“主题”开始获得了另一种涵义——作品的中心思想。随后,文坛上逐渐形成了主题是作品的题材和主题是作品的中心思想两说并存的局面。直到七十年代初期,后一说才终于取代前一说;至此,文章主题内涵的转意过程宣告基本完成。现代,国内流行的写作教科书上一般都把文章主题理解为中心思想,也就是通过文章的内容大意、
具体材料抽象、概括出来的观念性结论。(节选自《
应用写作》杂志1987年第5期《从主题、意说到“意在笔先”与“主题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