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为(拼音:wéi,wèi)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一只手牵着一头象,意思是用大象来协助人们劳作。“为”的本义是作、做,是个特殊的动词,用在不同的宾语前,可有不同的含义。因此“为”在古代的引申义有多种,如充当、担任、治理、变成、建成等。后词义虚化,表示叫做或算作的意思,起联系主语和谓语的作用。又和“所”字配合,用于被动句式中,引进主动者,用作介词。有时表示行为动作的对象或有关事物,有时又表示原因或目的。另外“为”也表示感叹或反问的语气,是句末语气词。“为”也读作wèi,表示替、给的意思,也表示为了或因为的意思。
字源演变
会意字。图1是甲骨文中的“为”,下部像一只形状毕肖、躯体备全的“”正驯顺地站在地上,象头之上有一只控象的手,表示牵象去干活,役象以代劳。上古时期,中原地带是有象的,人们驯象来帮助生产生活,所以“为”字本来是“做”“干”的意思。发展到西周金文(图2),整个字已讹变到渐失原形。图3的石鼓文,图4的战国文字和图5、6的小篆,“手”已变成“爪”,整个字的形体讹变更大。隶变(图10)以后,看不出半点“以手牵象”的形迹。当代通行的“为”字只有四笔,是根据草书简化而来的。
由此看来,为字是随着象的被驯化,为人服务而产生的,是人们从事劳动生产的结果。“为”的相助义来源于役象劳动。但象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终究比不上牛,数量也比牛少得多,它之逐渐被牛取代,也是必然的。与此同时,为字也日渐演变,象形也越来越不像,以致汉朝的许慎把它解释为“母猴”,这不可信。“母猴”本身是不可能产生“为”字的种种虚实词义的。而且,“为”的小篆承袭的是春秋、战国秦文字的写法,较之战国时代的六国古文变化还算小的。六国“为”字常常简化得只剩一只手和一颗不像象头的象头,无从见其本义。故不足为训。
“为”是一个使用面宽泛的词语,既是实词,又是虚词;既可用为动词,又能用作介词、连词、句末语气词。先讨论其动词用法。其首要的动词义是“做;干”。“做”的含义相当广泛,在具体上下文中可译作“治”“学”“安排”等,如在《论语·先进》“为国以礼”中表示“治”,在《左传·隐公元年》“不如早为之所”中表示“安排”,等等。
“为”是做、干的意思,实施这个行为的人可以认为是在某个职位或者某个单位工作的人,于是引申表示担任、充当的意思,例如“为人师表”“为师”,此外还有“画地为牢”也是这个引申含义的用法。做、干是要最终达成某个结果,于是就有了“成为”“变为”“沦为”等说法,其中的“为”本身就可理解为“变为”的意思。
“为”作为虚词的用法表示原因或者目的,例如“为何”“为什么”“为了”“为此”,等等,这个时候,读音是wèi。而现代人在语言使用中,“为”的虚词使用比例更高。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三】【爪部】薳支切(wéi)
爲,母猴也。其为禽好爪。爪,母猴象也。下腹为母猴形。王育曰:“爪,象形也。”
𢏽,古文为。象两母猴相对形。
说文解字注
“(爲)母猴也”注:《左传》鲁昭公子公为亦称公叔务人,《檀弓》作公叔禺人。甶部曰:“禺,母㺅属也。”然则名为字禺,所谓名字相应也。假借为作为之字,凡有所变化曰为。
“其为禽好爪。爪,母猴象也”注:禸部曰:“禽者,走兽揔名。”好爪,故其字从爪也。此下各本有“爪母猴象也”五字,衍文。
“下腹为母㺅形”注:腹当作“複”,上即从爪矣,其下又全象母猴头、目、身、足之形也。
“王育曰:爪象形也”注:此博异说。爪,衍文。王说全字象母猴形也。薳支切,古音在十七部。
“𢏽,古文为,象两母猴相对形”注:《左传》:“仲子生,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手文必非若小篆为、鲁,盖作𦥮□,容或相似也。
广韵
薳支切,平支匣 ‖ 为声歌1部(wéi)
为,《尔雅》曰:“作、造、为也。”《说文》曰:“母猴也。”又姓,《风俗通》云:“汉有南郡太守为昆。”薳支切。又王伪切。六。
【校释】“为”为合口字而切语下字“支”为开口字。
于伪切,去寘匣 ‖ 为声歌1部(wèi)
为,助也。于伪切。又允危切。一。
康熙字典
【巳集中】【爪部】 爲;部外笔画:8
古文:𦥮、𤓸。
《唐韵》薳支切,《集韵》于妫切,并音沩。《说文》:母猴也。其为禽好爪。爪母猴象也。下腹为母猴形。王育曰:爪象形也。
又《尔雅·释言》:作,造,为也。《书·益稷》:予欲宣力四方汝为。《洪范》:有猷有为有守。
又治也。《晋语》:疾不可为也。注:为,治也。
又使也。《鲁语》:其为后世昭前之令闻也。注:为,犹使也。
又语词。《前汉·武帝纪》:何但亡匿幕北寒苦之地为。
又姓。《广韵》:风俗通云:汉有南郡太守为昆。《韵会》:鲁昭公子公为之后。
又《广韵》《集韵》《韵会》并于伪切,音䧦。《广韵》:助也。《增韵》:所以也,缘也,被也,护也,与也。《书·咸有一德》:臣为上为德,为下为民。释文:为上为下之为,于伪反。徐云:四为字皆于伪反。又《多士》:惟我下民秉为。《诗·大雅》:福禄来为。笺:为,犹助也。释文:于伪反,协句如字。
又叶吾何切,音莪。《诗·王风》:有兔爰爰,雉离于罗。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逢此百罹,尚寐无吪。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首笔点在左上格。撇从竖中线右侧上端起笔,撇尖伸向左下格。𠃌(横折钩)的横段略长,从横中线起笔,竖钩段向左斜,钩尖抵竖中线。末笔点在田字格中心右下侧,与首笔点斜向呼应。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上中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
参考资料
.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6 15:06
目录
概述
字源演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