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新河位于
安徽省博望区境内,从丹阳镇北开引河将云台山来水引入,然后经河东、庙岗、洪庙、新市、新华圩至釜山入丹阳河湖。
发展历史
薛、丹、博地区东北倚横山、龙王山和十里长山,西南滨丹阳、石臼湖,境内有丹阳、博望、纪村等河及数十条小沟港。圩垾原有90多处,堤防长达220公里,堤身矮薄,汛期动辄漫破成灾。其间有岗丘畈田9万亩,经常缺水受旱。自
清道光三年(1823)至1949年共发生较大的洪涝旱灾30多次,约4年一遇。
全区域有8个公社,196个大队,人口15.7万人,耕地面积22万亩(含
军垦农场2万亩),约占全县耕地面积三分之一,系主要粮油产区。
建国以后,曾对该地区进行大联圩规划,因引河挖压田亩及财力、物力有限,只能进行小联圩,农业仍未摆脱高而不稳的多灾面貌。1972年重新进行大联圩规划,计划分3期实施,但未果。1976年10月,省批准薛丹博联圩立项,11月28日当涂县与江苏江宁县达成《关于丹阳河改造工程会商纪要》,为顺利施工作出了良好开端。
建设进程
丹阳新河分两期进行。
第一、第二两期工程,共开挖新河和撇洪渠5条、长34.3公里,完成土石方1255.8万立方米,建成花津、野风港等排灌站10座,装机41台套3305千瓦,涵闸配套102处,桥梁19座。
1977~1980年,国家投资269.76万元,实际使用551.75万元(社队开支及土方费用未计)。共挖压耕地11723亩,拆迁房屋3136间。
一期工程
一期工程于1976年12月5日破土,9日全面动工。有29个
公社(城关镇和大桥、新桥两社未参加挖河)的8.5万民工参战,连同后勤人员约10万人,各公社成立民工团。12月下旬起,雨雪连绵。1977年元旦下午始,大雪数日不停,气温降至零下7~8度。民工们为早完工,扫雪破冰,挥镐掘土,大干不止。元月中旬,施工进入高潮,父子上工,妯娌支前,挑灯夜战,专业队爆破,3个工地持久地开展比、学、赶、帮竞赛,最高日完成土方15万立方米。
为工程服务的有船舶150多艘,汽车、拖拉机等1000多辆,出现千车竞发,百舸争流的局面。
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当涂的83019部队及南京军区后勤34分队的指战员,也先后参加施工,1977年3月底,新河竣工,共完成土方963.5万立方米。
配套工程:花津新闸、纪村桥闸、丹阳公路桥、釜山公路桥及配套建筑物44座亦先后建成。
二期工程
二期工程是开挖新市、新博撇洪渠(分上、下段)及围屏撇洪渠(横河)。新市、新博撇洪渠,起自东陇岗,经丁家甸、来龙,将横山杨山坳等山水撇入丹阳新河,兼引水灌溉畈田。渠经岗丘要切岭、沟溪要填筑,还要完成石方段。围屏撇洪渠,起自横大路至纪村大闸,将灵墟等山来水引入纪村新河,堵塞桥头串河,将香塘圩并入连牵圩。
1977年11月26日,薛津民工团率先破土动工。各公社先遣人员亦抵达工地,至30日下午,7万民工奋战在联圩工地。有31个公社参加施工,关马、围屏两社就地堵口和挖渠,新博公社筑野风港堵口大坝。黄池、乌溪两社培修新华段。整个工程于1978年元月中旬结束,完成新渠土方292.3万立方米。基建配套有:野风港排灌枢纽、新博提水枢纽及河渠上涵斗、桥梁等20多处。
后续处理
1977年11月20日,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下达后,鉴于非受益社队负担过重,国家投资又少,而挖压耕地多,土方任务大,加之前两期工程仍需配套完善,故第三期工程暂缓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