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涣酱包瓜
安徽省濉溪县特产
临涣酱包瓜,安徽省濉溪县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产品特点
临涣酱包瓜成品酱包瓜瓜型似鼓,色泽光亮,无肉眼可见外来杂质;脆嫩清香,入口清爽,咸甜适度,酱味浓郁。
历史渊源
咸丰七年(1857年),南京人潘孝武父子来临涣集开设“园昌斋”酱菜园。
1949年,国有临涣酱品厂成立。
1995年,国有企业改制后,当地人民开始经营自己的酱品作坊。
产地环境
濉溪县年平均气温14.5℃,降雨量852.4毫米,日照充足,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春季(3-5月)温暖,季平均气温14.4℃,气温回升快;天气多变,雨量较冬季增多,常刮偏东风。夏季(6-8月)炎热,因受海洋性气候影响,降水集中,蒸发量大,多偏南风。秋季(9-11月)凉爽,降温快,气温日较差大,多偏东北风。冬季(12月到翌年2月)因受西伯利亚冷空气的影响,天气严寒,雨雪稀少,多偏北风。
濉溪县属古河床边缘中等富水区,境内有浍河、泡河等自然河2条以及界洪河、护城河等人工河2条。临涣地区为黄土性古河流沉积物覆盖,属剥蚀堆积地形。由于沉积较早,在漫长的成土过程中,沉积之初富含的碳酸钙被淋洗到底层,适宜生产蔬菜。
生产情况
截至2015年底,濉溪县临涣酱包瓜年销售量1000多万斤,有500亩酱包瓜原料基地。
产品荣誉
2012年1月,临涣酱菜被安徽省商业经济学会、省“江淮老字号暨江淮新品牌”评选委员会认定为“江淮老字号”品牌。
2018年3月,临涣酱包瓜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临涣酱包瓜产地范围为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韩村镇、铁佛镇、百善镇、孙疃镇、五沟镇、四铺镇行政区划范围。
质量技术要求
产品种类
酱菜。
原料要求
外皮料(包瓜):外包瓜皮采用本地(濉溪县临涣镇及周边的韩村镇、五沟镇、百善镇、铁佛镇、四铺镇、孙疃镇)一种特有甜瓜(cucumismelo),又名女儿瓜。
填充物:咸豆角、石花菜、酱苔、酱苤蓝、酱杏仁、酱黄瓜、酱花生仁、酱生姜、莴苣、陈皮,填充物应符合相关要求。
加工用水:水应选自保护区域内地下水,并符合GB5749的规定。
工艺要求
生包瓜处理(切盖去瓢):制作时将鲜瓜洗干净,先削去瓜蒂,用圆筒挖盖刀,从瓜蒂处刺入,挖一块圆形瓜肉,作盖,然后用挖勺挖净瓜膛内瓜瓢。
包瓜腌渍(初腌):7-8月份,将新鲜的、去瓤的包瓜放入缸初腌。初腌100千克鲜瓜用食盐7千克,层盐层瓜,逐层下缸,撒盐时注意瓜膛内应有一半盐,装-距缸口(池口)15厘米时撒上盐,将瓜皮盖铺在盐面上,再覆盖一层盐。24小时后,转缸(池)翻菜,灌入浓度为23%的盐水,漫过菜体10厘米。48小时后,将瓜捞出。
包瓜酱渍(复腌):每100千克初腌的鲜瓜皮用食盐18千克,层瓜层盐入缸(池),缸(池)满为止,二十四小时后翻菜,二到三天翻一次,翻六到七次、日晒夜露30余天,再用自制甜面酱酱瓜,一层瓜一层面酱。培40天后制作成琥珀色的瓜壳待用。
馅料调配:根据不同口味要求,从所述馅料中选取全部或部分馅料按相应比例调配。
装料成形:将馅料装入酱培成熟的瓜壳内,最后将先前切下来的圆瓜皮盖再盖上,捆扎为原鲜包瓜的形状即为成品。
理化指标
成品酱包瓜瓜壳质量占成品总质量的比重≤50%。每100克酱包瓜中食盐(NaCl)含量≤18克,蛋白质≥2.5克,脂肪≥1.3克。
专用标志使用
临涣酱包瓜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濉溪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临涣酱包瓜的检测机构由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符合资质要求的检测机构中选定。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09 00:27
目录
概述
产品特点
历史渊源
产地环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