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编(临沭柳编),山东省临沂市
临沭县的传统美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隋唐时期,临沭柳编就有文字记载。根据《续修临沂县志》第二册记载,在隋朝末年,有三户人家在此以编柳为生,分别是柳氏、马氏和凌氏。随着这三户人家杞柳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此地便被人们称为“柳庄乡”,从此柳编技艺在当地蓬勃发展。
唐代以后多战乱,柳编技术在黄淮流域逐渐失传,但在沂、沭河流域却得以保存,特别是
临沭、
莒南、
郯城等地。据民风文献所载,临沭柳制品发轫于唐,兴起于宋元时期,沂、沭河岸遍植柳林、柳编业兴旺。
明朝永乐年间,青云、白旄等地村民就将杞柳编织成逢年过节出门串亲戚的箢子,餐饮炊具用的笊篱,储粮藏物用的箱篓,扬米去糠用的簸箕,喜庆计量用的斗、升等工具,供人们生产和生活使用。
临沭的柳编技艺远近闻名,清朝时期就有为数可观的柳制品销往全国各地。据清代文献记载,“沂、沭河地区编柳者,窨地为室必先柔之以水,剥其青肤。老幼男妇,穷日所为,八口乃可给也。横上居民专以织柳为升斗量器,器良易售,云是有巧术”。
文化特征
临沭县的自然环境特别适宜杞柳生长。除了自然野生的柳条资源外,人工种植的杞柳可在一年内收割“三季”。柳条的高产量和优良品质,为柳编所需的原材料提供了充足的天然资源。临沭种植的柳条品种较多,产量也不尽相同,主要有:杞柳、绒柳、一柳、二柳大红头、小红头、大稀叶、小稀叶、青杆子、山红柳、黄皮柳、紫皮柳、青穗柳、毛芽柳、
簸箕柳等。通过对这些不同的品种进行人工干预和科学改良,形成了对原材料的“生产性保护”,为柳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质材料,使得在加工不同类别的柳编制品时,因材选料并因材施艺。
临沭产的柳条柔软易弯、粗细匀称、色泽高雅,通过设计,可以编织成各种朴实自然、造型美观、轻便耐用的实用品。
制作工序
工艺类型
临沭柳编和其它沂蒙民间传统手工艺不同的是,这一古老的传统工艺不是一人或几人会,而是一种大众化的手艺。临沭柳编工艺因品种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盛物类编织工艺。多以当年生的柳条为原料,也用其他枝条配合。在器物的底、帮、沿等部位,采用不同的编织工艺。底部有圆、椭圆和长方等形,分别以葵花桩、“米”字桩、“丰”字桩、麻花绞桩、胡椒眼、三角眼、筛子眼、经纬编及绞、圈、挑、压等工艺绞桩打底。器物的帮部多采用经纬编,包括单篾和双篾转编、旋编,还有胡椒眼、三角眼等相互挑、压和反、正绞编等工艺。器物边沿多采用窝桩、缠、辫等工艺,既使纬条固定,又能起到定型、装饰作用。
二是编织组装工艺:主要用于家具,多采用多年生或当年生的粗柳条为主要原料,并与细柳条配合,又以藤、竹篾为缚料,采用烘烤、圈拉定型,并以螺钉连接、木钉涂胶暗接、绑扎等工艺组装而成。有的制成薄垫,托底安装于家具之上,多数还涂饰上漆。
三是经纬编工艺:特点是紧密平滑,多用于农具。以线绳作经,柳条为纬,采用经纬挑压、拿形、包沿等工艺编织而成。农民采用这一工艺编成水斗,能常用而不漏。
主要技法
柳编工艺的主要技法有平编、纹编、勒编、砌编、缠边五种。从杞柳的种植、收割、脱皮,到编底、编帮、收口的整个加工制作过程,都需要手工或者半手工完成,对手工艺人的技术要求很高。
平编是编平面席箔类的主要工种。其特点是经纬交织,互相穿插掩映,可以挑一压一,也可以挑二压二、挑一压二、挑二压一,从而形成不同的交叉编织纹样。
绞编是以经纬编压为主要特点的工种。编成后的效果,表面全为纬编所掩盖,不露经条。绞编要求编纬的条子要比较柔软,有韧性。
勒编是传统的柳条编结工种。其法以麻绳作经,以柳条作纬,麻绳互相交错穿过柳条间,穿一次,绕扣勒紧,通常民间所见簸箕、笆斗、箩筐、柳条包等。
砌编是传统手工编织的常见工种之一。其法多被用于圆形器物的编制,方法是将编结物聚合成把,然后用较结实的篾片,将这些把束穿起来。民间常用的墩子、饭篓、字纸篓等均用此法做成。
缠边是柳编的辅助工种,主要用于条编器具的边沿、把手部分。多以坚硬的材料为芯,在芯的外面,用柔软的条子按一定方向缠绕,使之固定,并起到表面装饰作用。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在古老的沭河地区,传统柳编手工艺的产生主要得益于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人们的劳动实践等因素,而在人们创造柳编手工艺的过程中,形成了艰苦耐劳、坚持不懈的匠人精神,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传统柳编手工艺发展至今,是一种匠人精神的体现,更是一种民族精神的体现。
在临沭县当地,许多习俗因柳编而产生,如每年农历的三月三,在当地的柳庄举办大型的庙会,以祭祀神灵,祈求家庭幸福安康。
临沭柳编文化中包含了当地丰富多样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传说,将这些内容依附于书籍这一文化载体,通过不断发行传阅,使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文字了解并深入到柳编文化中去,有利于促进临沭柳编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对提高临沭县这一较小城市的知名度、打造城市名片具有极大的帮助。
临沭柳编文化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一直以来,柳编是临沭当地的传统副业,农民种地之余,编织箩筐等生产和生活器具贴补家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农民和柳编手工业者纷纷成立了柳编作坊和工厂,渐渐形成了一种经济产业,促进当地经济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临沭县当地的柳编企业通过增添柳编产品的文化附加值,进一步提高了产业的经济效益。如今,在国家的政策支持和政府有关部门的积极帮助下,临沭柳编文化逐步发展成为一项独立的文化产业,为当地的经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传承状况
1978年,临沭组建了中国最早的柳编外贸企业,次年企业出口额180万元。
2022年,柳编企业在临沭已发展至460余家,全产业链实现产值40亿元,年出口10亿套,出口额达22.7亿元,实际业务拓展至76个国家和地区,从业人员年均收入5430美元。
2023年,临沭县柳编工艺品行业企业336家,其中规上企业35家,实现产值近60亿元;有外贸实绩的企业133家,实现出口15.3亿元,占全县出口总额的35%。
当前,从事柳编加工的农户一人一天可赚到50元至60元左右,而到城里建筑工地打工,一人一天即可赚到100元至200元,收入差距悬殊。这导致传统柳编村居的青壮年劳动力不愿从事柳编加工,而选择进城打工。本地大学生毕业后本着自由就业观念也基本上选择走出去,选择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忽略农村的发展。“目前在村里从事柳编加工的几乎全是留守妇女、留守老人。比如,作为全县柳编加工重要基地之一的白旄镇,据粗略估算,该镇柳编加工队伍比前些年减少了70%左右。”历史悠久的柳编传统手艺正面临着无人继承的风险与挑战,而这值得被社会各界人士所关注,也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
在中国国外市场方面,临沭县柳编制品的90%以上靠自营出口,对国际市场依赖性较强,柳编企业之间为争市场、争客户而互相压价、竞价等现象依然存在,使对外商的订单价格始终处于极低的水平。在国内市场方面,由于柳编产品的价格相对较高,而且其体积较大、功能较为单一,主要应用于北方的农业活动,所以对于南方而言,其市场需求便较为狭窄了,与此同时,南方安徽省的铁器手工艺产品和四川省的竹艺产品等在近年来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南方手工艺产品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其许多产品的审美价值方面与柳编产品相比也更胜一筹,这也间接地影响了临沭柳编产品南方市场的开拓,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临沭柳编产品的宣传力度在全国仍需进一步加强,其产品就全国范围来讲,每年仅在广州举行交易会,而在中国的其他地区,并未见到与之相类似的大型展览平台。
柳编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转型升级存在一定的困难。产品本身生产成本较低,依旧保持传统的生产模式。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始,由农村各种植户自产自销,再由工厂把订单分派到各个农户和工作组,形成一种家庭式订单生产链条,至今产生的变化不大,其生产模式相对于时代而言亦较为落后。由于柳编属于传统手工技艺,无法采用大机器进行统一生产,面临手工艺的逐渐失传的问题,而这急需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柳编产品虽种样繁多,但在功能性、欣赏性等方面缺乏创新,多以实用性为主,其产品在色彩搭配、外形构造等方面大同小异,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缓慢,保留传统的形态居多,诸多产品无法满足当代消费者的审美需求。与此同时,随着同柳编产品相似的草编、竹编、纸编、铁艺、藤编等工艺产品的快速发展,柳编产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也愈来愈大,市场受到可替代产品的挤压。
传承人物
杨进邦,男,1954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临沭县郑山镇杨沙埠村村民,国家级非遗项目、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沭柳编)代表性传承人。
解印权,临沂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沭柳编代表性传承人。
保护措施
2023年4月,临沭县获准筹建临沭柳编山东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示范区筹建期为2年(2023年4月—2025年3月)。临沭柳编山东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临沭县)的建设,是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国务院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放管服”改革决策部署,从国家战略高度和进入新发展阶段要求出发,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具体实践。
通过开展临沭柳编山东省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临沭县)建设,建立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同配合、辖区广泛联动、社会共同参与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机制,出台配套的保护和管理政策,完善标准、检验检测、质量管理等制度,构建较为完善的临沭柳编地理标志保护体系,探索出一套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经验,进而更有效地保护临沭柳编知识产权,推动其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扩大保护产品覆盖面和市场主体受益面,提高产品知名度,实实在在发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作用,助力农民增收、乡村振兴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临沭县依托国家级非遗项目“临沭柳编”,创建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1个,省级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1个;市级非遗工坊8个、县级非遗工坊17个,市级非遗特色旅游线路1条、非遗研学旅游基地2处,打造“山东手造·尚品临沭”非遗品牌,研究制定《“山东手造·尚品临沭”推进工程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基础设施、人才保障、资金补助等政策服务体系,对手造产业进行全产业链奖补,保障手造产业稳步发展。
曹庄镇“非遗柳编演绎指尖上的致富传奇”入选全省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柳雅堂非遗工坊、荣华柳编非遗工坊被评为临沂市优秀非遗工坊,“在非遗保护传承中推动临沭柳编产业的创新与发展”工作被评为临沂市非遗保护亮点工作,“临沭柳编非遗传承之旅”入选临沂市非遗特色旅游线路,莫氏绒绣博物馆、欧拉柳编创意中心被评为临沂市非遗研学旅游基地。
临沭县提出相应措施,聚力做大做强柳编工艺品产业,延长柳编全产业链,着力提高柳编文化产品附加值;深入发掘和保护柳编文化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着力打造临沭柳编城市名片,加强传统文化国际交流,提高临沭柳编国内国际知名度,成功创建“世界手工艺城市——柳编之都”;持续融合人文、历史、艺术等特色,让临沭柳编逐步成为临沭县一二三产高度融合的富民型产业,全产业链高度集中的外向型支柱产业。
中国柳编文化艺术馆是中国第一个以柳编文化为主题的艺术展馆。艺术馆共有文字、图片内容200余幅,以各类动植物、文物、人物等题材为造型的大型柳编特展展品100余件,寓意美好、吉祥、和谐、勤劳、富足和希望,展示柳编展品的高超编织技艺和柳编产业的兴旺昌盛。同时陈列中国各地柳编文物、实物(家居、装饰、园艺、包装等)10000多种,集收藏、研究、欣赏、实用于一体,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文化底蕴深厚。
欧拉柳编博览中心采用柳编工艺品加花卉的新业态,以打造场景为依托,开展体验式旅游,现已打造了柳编花卉场景体验中心、花卉种植DIY工坊、柳编家居展厅、柳编产品展厅等。
2018年1月3日,
临沭晴朗工艺品有限公司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名单。
2021年09月18日,临沭县柳编工艺品商会被
文化和旅游部认定为“柳编(临沭柳编)”保护单位。
2021年,临沭县柳编工艺品商会与
临沂职业学院被认定为省级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
社会影响
重要展览
2023年10月22日,首届北京国际非遗周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开幕。临沭县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临沭柳编及其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杨进邦携带作品亮相本次非遗展。向观展领导和来宾展示了临沭柳编这项独特文化传承。
荣誉表彰
2022年,由
国家知识产权局编撰的《
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汇编》出版发行,“临沭柳编”作为手工艺品类农业品牌成功入选。
社会活动
2020年1月,文化旅游部在临沭全国非物质遗产活动月中的宣传展板上放有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临沭柳编的照片。
2023年11月1日至11月5日,2023年第九届中国(临沭)柳编文化产业交易会在临沭朱村文化旅游区举行。本届柳交会以“柳编之都 手工之城 尚品临沭 多彩生活”为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