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引,
词牌名。以
柳永词《
临江仙引·渡口》为正体,双调七十四字,前段十句,四平韵;后段六句,三平韵。另有双调七十四字,前段十句,两仄韵,四平韵;后段六句,三平韵的变体。代表作品有柳永词《
临江仙引·画舸》等。
词牌沿革
南宋
黄昇《
花庵词选》注:“唐词多缘题。所赋《临江仙》,则言仙事。”临:本意是俯身看物;临江而看的自是水仙。但中国历代所祭的水仙并不确定。像东汉
袁康、吴平《越绝书》所记的春秋吴国功勋
伍子胥受谗而死成为长江水仙,东晋王嘉《拾遗记》称战国楚大夫屈原为湘江水仙。此外,还有琴高、郭璞、陶岘各为不同水仙的记载。另外,投湘江而死的舜之二妃、三国魏曹植笔下的洛河女神,都是人们祭祀的对象。明董逢元《唐词纪》认为,此调“多赋水嫒江妃”。引:唐宋杂曲的一种体制。它原是古代琴曲的名称,在唐宋杂曲中有前奏曲、序曲的意思。后来成为词调的一种类别,多数由大曲摘遍翻演而成,个别来自杂曲。体制一般比“令”长,但比“近” “慢”短。调名本意即以引曲的形式歌咏临江凭吊水仙女神。
调见北宋柳永《
乐章集》,入南吕调(林钟羽)。汲古阁本《乐章集》刻作《临江仙》。《词谱》卷一七据《
花草粹编》校定,作《临江仙引》,列柳永词一首为正体。《词律》卷八将此调附于令词《临江仙》后作又一体,并注:“此另为一格,与前调迥别。”
格律说明
正体,双调,七十四字。前段十句,四平韵;后段六句,三平韵。以柳永词《临江仙引·渡口》为代表。《词律》:“首句四字皆仄,‘渡’、‘向’尤须去声,而‘送’、‘对’、‘暮’、‘翠’、‘衬’、‘素’、‘信’、‘帝’、‘路’、‘但’、‘泪’,‘尽’等去声字皆妙,宜学之。‘凭高’与‘凝情’,下四仄字,亦不可改。”《词律》句读与《词谱》不同,上片起两句合为四字一句,“凭高”句以下作“凭高念远素景,楚天无处不凄凉。”故说“凭高下四仄字。”此体柳永二首大同小异,其起句俱二字两句,前段第六、七句、后段第三、四句俱上一下四句法,填者审之。 此词可平可仄即参柳词别首。
变体,双调,七十四字。前段十句,两仄韵,四平韵;后段六句,三平韵。以柳永词《
临江仙引·上国》为代表。此体与正体同,只是上片起两句押仄韵,下片第三、四句亦成五言对偶。上片起句四字分两句,且押韵,足证前首起四字,虽不用韵,亦为两句,《调律》合为一句之不妥。
格律对照
正体
格律对照词:《临江仙引·渡口》
仄仄,仄仄,平中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中平中仄,仄仄仄中,平仄仄平平。
渡口,向晚,乘瘦马,陟崇冈。西郊又送秋光。对暮山横翠,衬残叶飘黄。凭高念远,素景楚天,无处不凄凉。
中中中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中仄仄平平。
香闺虽来无信息,云愁雨恨难忘。指帝城归路,但烟水茫茫。凝情望断泪眼,尽日独立斜阳。
变体
格律对照词:《临江仙引·上国》
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上国。去客。停飞盖,促离筵。长安古道绵绵。见岸花啼露,对堤柳愁烟。物情人意,向此触目,无处不凄然。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醉拥征骖犹伫立,盈盈泪眼相看。况绣帏人静,更山馆春寒。今宵怎向漏永,顿成两处孤眠。
(说明:词牌格律与对照例词交错排列。格律使用宋体字排印,例词使用斜体字排印。词牌符号含义如下:平,表示填平声字;仄,表示填仄声字;中,表示可平可仄。句末加粗为韵脚。)
典范作品
宋·柳永《临江仙引·渡口》
宋·柳永《临江仙引·上国》
宋·柳永《临江仙引·画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