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日本称之为水石,韩国称之为寿石。古人云:“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赏石清心,赏石怡人,赏石益智,赏石陶情,赏石长寿。”观赏奇石,要讲究瘦、漏、透、皱、清、丑、顽、拙、奇、秀、险、幽等十二个方面,更主要是要从质、形、色、纹、势等方面去把握奇石之美。
1986年4月,考古学家在山东临朐发现北齐天保元年(公元550年)魏威烈将军长史崔芬(字德茂,清河东武人)的墓葬,墓中壁画多幅都有奇峰怪石。其一为描绘古墓主人的生活场面,内以庭中两块相对而立的
景石为衬托,其石瘦峭、鼓皱有致,并配以树木,表现了很高的造园、缀石技巧。这幅壁画,比著名的唐朝
武则天章怀太子墓中壁画和
阎立本名作《职贡图》中所绘树石、假山、盆景图,又提早了100多年。
在
白居易眼里,
牛僧孺实为唐代第一藏石、赏石大家。唐朝的摩崖造像、石佛、经幢等文物在临朐都有保存。石门坊摩崖造像多形成于唐天宝年间,现存的有50余龛,雕刻为深浮雕,深者达20厘米,形态各异,刻工精细,独具匠心,是研究唐代佛教和社会的重要
实物史料。1983年发现出土的经幢为青石八棱柱体,高1.75米,周围长2.68米,每面宽0.34米,上刻陀罗尼经,每面500字左右。字体正楷,镌刻工整,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在这一时期,临朐奇石的记载已见于史料。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对临朐红丝石有过品评和称颂。
宋代在临朐保存下来的石文化遗存更为丰富。东镇碑林异彩纷呈。据光绪《临朐县志》记载,东镇碑林有古碑360余幢,高者7米,低者半米。其中有御碑12幢,时代最早的是西汉。这些古碑现存近200幢,它不但记载了历代朝廷官府对沂山的诏封祭告,还记载了历代的自然灾害、国家变革、征战讨伐,也歌颂了东镇沂山的秀丽风光。碑刻字体,正、草、隶、篆、行均有。镌刻形式,阴刻、阳文、双勾俱全。花边纹饰,式样各异,文体有诏旨、祭文、
诗词歌赋、散文题词,长者数千言,短者数十字,是集文学、书法、雕刻为一体的珍贵资料。寺头镇石佛堂石佛造像,是在一块长3米、宽2.7米、高2.4米的巨石上雕刻着近百尊佛像,其精妙处是每尊佛像上又雕了许多小佛,小的只有豆粒大,却栩栩如生。
杜绾在《云林石谱》中,对临朐红丝石和
紫金石都有记述。1973年在元大都遗址出土的紫金石凤型砚,其背面有米芾题名的“此琅琊紫金石所制,在诸石之上,皆以为端,非也。”临朐石属琅琊郡,与史料记载的紫金石产于临朐相印证。
临朐县明代进士傅国,在《昌国艅艎》里有这样一段记载:“临朐三羊山北麓有钟乳洞,俗称仙人洞。中有石柱、石床,玲珑如冰,淋漓欲滴。灯檠、丹灶,皆乳石天成。今为游人伐取行尽矣。”足以说明当时人们爱石采石已成风气。其中还写了一篇“宝藏奇石”的考证,记述奇石百余种,对奇石的探究已很详细准确。另据传,明衡王府营建花园时,张贴告示,收购怪石。全县百埠周围群众一时挖石卖石成风,至今还流传着“一块好石头换米一府斗”的说法。衡王府现存的假山怪石很多产于临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