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学是一门将
临床医学和
实验技术相结合,在实验室内通过对各种项目的检验,对疾病的预防、诊断、疗效和预后判断提供重要依据的学科,其本身是一门与多学科相关的交叉性、边缘性医学学科。临床检验学包括从血液、尿、便、精液及浆膜积液等
临床检验医学应用最基础和最广泛的理论与技术,到DNA扩增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生物芯片及蛋白质组学等新理论与高精尖技术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
思路和方法
临床检验学学习的目的具备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方面要积累丰富的基础理论、掌握多专业的实验医学技术能力和循证医学知识;另一方面则要培养
学生建立良好的临床检验诊断思维方法,以便进入工作岗位就能承担起临床检验诊断的角色。
认真研究教学方法
首先要认真研究所讲的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包括了解教学大纲、了解听课对象的程度以及确定讲课的深度。其次,要根据所掌握的资料,认真研究教材结构,按照临床的实验诊断和诊疗程序,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调配,整合相关的内容,使得内容既符合
理论一检验一临床相结合的过程,又不失临床检验学的教学体例,学生就会有一种整体感,在听课时容易进入整个过程。在备课时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模拟临床检验结果分析过程,对学生建立良好的临床检验结果分析思路有着积极的意义。
合理链接
串联相关的知识点学生经过了基础课程的学习后,掌握了基本的知识点,进一步学习检验方法和临床应用,实际上是一个温故知新和相关知识点合理整合的关键时期。教师在完成教学内容的整合之后,课堂的讲解过程,就是将学生已经学习过的相关知识点从记忆中调动出来,并在教学的互动中进行连接;并通过学习进一步掌握连接的方法,学会举一反三,逐步掌握不同检验结果的思考和分析方法。建立不同检验项目的操作技术
框架。在将来的临床检验操作和结果分析中,能够运用自如。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和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结果分析思维,使得相对分散的知识点通过一定的线索联系起来,进一步系统化。
结合病例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现阶段大部分的情况是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相对分离,虽然也安排了
实验课,但是由于时间短的原因,还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检验操作过程中,还不能将学习的知识运用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以检验结果为引子,通过分析检验结果,结合讲课的相关内容,使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将检验结果和临床实际病例相结合进行思考。教师运用课程内容对相关检验结果和病例进行合理的分析。这样,学生有了一种实际临床病例分析的感觉。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既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
积极性,又能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将来的临床检验工作。
总之,以上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临床检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积极地从学科特点、教学目的、能力培养等方面探讨了教学的思路和方法,期待着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能更好地为理论和临床检验教学服务。
尿沉渣检查
尿沉渣检查的内容
正常人尿中可有很少量红细胞,白细胞,
上皮细胞,结晶,粘液丝,罕见有透明管型。
但如果有过多的
血细胞和异常上皮细胞和管型,以及细菌,滴虫,肿瘤细胞和病毒包涵体,那就提示有肾脏及泌尿系统的疾病或损伤。
其中,
管型可根据横径大小分为(1)狭窄型(为1-2个红细胞直径大小),(2)中等宽度型(3-4个红细胞直径大小),(3)宽型(5个红细胞直径大小)。宽型管型提示肾实质有严重损害。 二、
尿沉渣检查的指征
1、美国临床检验标准委员会(NCCLS)规定凡有下述情况的应进行显微镜检查:
(1)医生提出镜检要求的,
(2)检验科规定的患者(如泌尿科,肾病科,糖尿病,应用
免疫抑制剂及妊娠妇女),
(3)任何一项利理学,化学检验结果异常的。
2、我国检验学会规定凡
红细胞,
白细胞,
蛋白和
亚硝酸盐四项干化学检查中有其中任何一项不正常者都应进行显微镜检查,并以显微镜检查报告为准。
那也就是说,只有干化学法检测尿液红细胞,白细胞,蛋白和亚硝酸盐四项检查均阴性(正常)时,检验人员可不做显微镜检查(复查)。
尿沉渣检查的方法
操作
1、取刻度离心管,倒入混合后的新鲜尿液10ml,500r/min离心5min。
2、待离心停止后,取出离心管,弃去上层清液,留下0.2ml沉渣,轻摇离心管, 使尿沉渣有形成分充分混匀。
3、取尿沉渣0.02ml,滴在载玻片上,用18mm′18mm的盖玻片覆盖。
结果判断
尿沉渣镜检观察,用10′10镜头,观察其中有形成分的全貌及管型。用10′40镜头观察鉴定细胞成分和计数,应观察10个视野所见最低和最高值,记录结果。管型用高倍镜鉴定,但计数按低倍镜观察20个视野,算出一个视野的平均值,记录结果。
参考值
1、细胞成分:每高倍镜视野所见的最低值至最高值:
2、管形(透明):每低倍镜视野平均值0-1/全片
3、尿结晶和盐类数量以每一高倍视野+,2+,3+,4+报告
Sternheimer-Malbin(SM)染色液的配制:
溶液I:结晶紫3.0g95%乙醇20.0ml草酸铵0.8g蒸馏水80.0ml
溶液II:沙黄0.25g95%乙醇40.0ml蒸馏水40.0ml
将意识哪个两种溶液分别置冰箱保存。配制应用染色时,取3份溶液I接97份溶液II,混合过滤,储存于棕色瓶中,室温下可保存3个月。
操作
在0.2ml沉渣中加入1滴染色液,混合,覆盖盖薄片,3min后镜检。
结果判断
红细胞染成淡紫色。多形核白细胞的核染成橙红色,浆内可见
颗粒。透明管型染成粉红色或淡紫色。细胞管型染成深紫色。
血液常规检查
红细胞计数意义
红细胞增多见于:
(1)血液中红细胞绝对值增多,见于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机体长期缺氧,如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绀性
先天性心脏病引起继发性红细胞增多;
(3)因一时性血浆中水分丢失过多、血液浓缩,如剧烈吐泻、脱水、烧伤引起相对性红细胞增多。
红细胞减少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
贫血,如骨髓造血功能障碍,造血原料缺乏,红细胞破坏过多、过早等。
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Hb)测定意义其增减的意义大致与红细胞增减相似,但在各种不同类型贫血时,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量的减低不一定呈平行关系。如小红细胞性贫血时,血红蛋白含量比红细胞数减少更为明显;在大红细胞性贫血时,则红细胞减少的程度较
血红蛋白减少更为严重。
红细胞形态学检查
1.小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厚度薄,常见于
缺铁性贫血。
2. 大红细胞,直径大于10μm,体积大,常见于
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引起的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3.红细胞大小不均,大小相差1倍以上,常见于各种
增生性贫血,但不见于
再生障碍性贫血。
红细胞形态异常包括:
1.球形红细胞,直径缩小,厚度增加,常见于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2.
靶形红细胞,呈靶形,主要见于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某些血红蛋白病、脾切除术后等
3.
椭圆形红细胞,长径增大,横径缩小,呈椭圆形,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也可见于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4.
镰形红细胞,如镰刀形、柳叶状等,主要见于镰形红细胞性贫血。
5. 红细胞缗线状形成,呈平行叠串状排列,见于骨髓瘤、高球蛋白血症、高
纤维蛋白血症等。
红细胞染色异常,红细胞染色深浅反映着血红蛋白含量,包括:
1.低色素性,红细胞内含
血红蛋白减少,见于
缺铁性贫血及其他低色素性贫血。
2.高色素性,红细胞内含血红蛋白较多,多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3.嗜多色性,是未完全成熟的
红细胞,呈灰蓝色,体积稍大,见于骨髓造红细胞功能旺盛的
增生性贫血。
红细胞结构异常包括:
1. 嗜碱性点彩,见于重金属(铅、铋、银等)中毒,硝基苯、苯胺等中毒及溶血性贫血、
恶性肿瘤等。
2.卡波(Cabot)环,可能是幼红细胞核膜的残余物,见于
溶血性贫血、某些增生性贫血。
3. 何-乔(Howell-Jolly)小体,可能是细胞核的残余物,见于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及
脾切除术后。
粪便常规检验
粪便标本的收集
1.容器应洁净干燥,不含任何消毒剂和化学药物。盛便后不漏不溢。容器外面无污染。
2.注意收集含脓血粘液等异常部分送检。采便量一般以5~10g为宜,特殊检验按指示的方法收集标本。
3.标本必须新鲜,并注意保温。
镜检标本的制作要求
1.收到标本后选取有浓血及其异常部分及时制作
生理盐水涂片,涂片应混合均匀,薄厚适宜。标本厚度以尚能透过字迹为宜。查原虫的标本尤其应抓紧时间, 从速检查,并注意保温。室温较低时应将生理盐水及载玻片置37 ℃温箱预温后再制作镜检标本。
2.查寄生虫虫卵或阿米巴(ameba)包囊应最好用浓集法制作镜检标本。
镜检规则及报告方式
1.先用低倍镜(10×10,视野宽度1.8mm)检视全片。
2.寄生虫虫卵分别计数10个低倍镜视野中的虫卵数,求均值报告(××/低倍镜视野),细胞以高倍镜(10×40,视野宽度0.45mm) 检查10个视野,求均值报告(××/高倍视野)。原虫检查的标本必须在低倍镜检查的基础上再换高倍镜检查,详细观察原虫的结构特征,确定后再报告。用浓集法查虫卵或包囊时,必须在报告单上注明其方法。
若所用显微镜的视野宽度与上述要求相差悬殊(1倍以上),应参照
尿沉渣镜检计算K值法对虫卵和(或)细胞检查结果进行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