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顺大围
用来防御洪水、台风暴潮、保障群众生命财产的大围
中顺大围是用来防御洪水、台风暴潮、保障群众生命财产的大围,降低损失。位于珠江三角洲南部、西江支流出海处,总面积700多平方公里。因地跨中山、顺德两市,故名中顺大围。中山境内包括:古镇、小榄、东升、横栏、沙溪、大涌、坦背、板芙、港口、沙朗、张家边和石岐城区;顺德的均安。捍卫面积51万亩,人口64万人。
位置境域
围内农业以稻谷、蚕桑、塘鱼、甘蔗为主;工业种类颇多,有机械制造、纺织、化工、建材等20多个行业。围内水陆交通方便,河网纵横交错,有水乡之称。公路四通八达,可与各镇区相通,有广珠、岐江等公路从围内穿过。
历史沿革
早在宋代(960年)人们开始在今中顺大围内修筑小榄围,在横栏镇贴国修筑四少小围;明代(1368年)修筑濠沙小围;清代嘉庆(1819年)在今海洲修筑永安围;道光(1834年)修筑古镇内小围。这都是今中顺大围的前身。
建国前,大围内共有支离破碎的小围420多个,堤线长1226公里,堤身低矮单薄,百孔千疮,常遭洪、潮、台风威胁。港口镇马大丰的禾田十年九失收,禾田只能插单造,年亩产稻谷仅200多市斤。1915(乙卯)年逢大水,全围几成泽国。每遭洪水、台风暴潮、群众生命财产毫无保障。
围内河涌淤积,抗日战争前,石岐附近一带航线浅窄,过往船只,时遭搁浅。1936年,当时县长杨子毅曾发动疏浚河道,后因日寇侵华,此举作罢,及至中山沦陷,敌骑纵横,水运断绝,河道淤塞日甚。1946年,县长张惠长组织疏河筑堤委员会。同年,县长孙乾就任后,聘请热心人士李德联及航商界等22人为委员,黄金藻、赵约文、陈思危为常务委员,主持其事,并指派县政府建设科专门技术人员负责工程事宜,由县长召开各航商会议,决定征收疏河费,并获广东省救济分署拨助赈米326吨,工程便按步施工。首先疏浚横涌口至峰溪炮台、港口一带,继而疏浚狮?口、叠石涌、港口南八涌、南六至横涌等地段。
1948年(民国37年)出版中山县《疏河修堤专册》,由县长孙乾题字。为该册题词纪念的有孙科、孙乾、郑道实等。
建国后,各级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建设,1952年12月,中山县县长谭桂明主持召开中顺大围第一届受益地区代表会议,提议中山、顺德两县部分地区按自然水系联建中顺大围,拉开了中顺大围联围工程的序幕。经省政府批准,由珠江水利工程总局编写计划任务书、勘测设计。
1953年1月,中顺大围开始动工,成立工程指挥部,由县长谭桂明兼任指挥。首先开挖叠石至石岐河的西部排水渠,以排泄上游的渍水。继而兴建第一座指南水闸。该年国家水利电力部部长傅作义陪同苏联水利专家布可夫到中顺大围视察水利工程,县长谭桂明和当时农建科谢江陪同。
1955年建成顺德凫洲河水闸,省水利厅厅长刘兆伦参加该闸庆功剪彩仪式。同年5月,成立中顺大围水利上委员会,主任甘子源。
1955年9月堵塞白花头,从此改变了石岐至广州的航道。
1959年6月11-17日天暴雨量达287毫米,外江水位高涨,围内渍水不能及时排出,造成大面积受涝。为解决围内渍水与灌溉问题,着手兴建电动排灌站。至1968年,大围内先后建成电动排灌站551台,总装机容量2.44万千瓦。
1972年,中顺大围成立指挥部,整治疏挖大寨河、浅水湖、狮?河、进行裁弯取直,挖深疏通,以利排灌,方便交通。
1972年10月建成西河口大型水闸,30个孔,总净宽150米船闸一座,可通千吨轮船。1974年5月相继建成东河口全自浮式大型水闸,在国内还是首创,32个孔,总净宽160米,船闸一座,可通千吨轮船。从此,中顺大围闭了口,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堤防体系,缩短防洪堤线513公里。抵御了当年7月22日出现超历史记录的暴潮,及时发挥了抗洪、防潮、排涝的巨大作用。围内水稻平均产量一跃成为全县最高的联围。
1977年9月美国黑人领袖威廉·罗伯特夫妇到东河口水闸参观。
1983年9月9日,第9号台风正面袭击中山,是历史上最强的台风和暴潮,东河口水闸巍然屹立,安然无恙。
大围闭口后,经历过无数次的台风、洪水、暴潮的考验,从未出现决堤、漫顶,显示出强大的防御能力。虽然如此,毕竟当年的规划、设计与今天经济发展形势的要求不相适应,特别是联围后影响水运交通较为突出。鉴于50年代所建的干堤围的标准要求,抵御50年一遇的洪水,海堤达10级台风加暴潮水位,治涝达10年一遇日暴雨量。加上中顺大围由于地理环境和经济效益大,捍卫面积广,围内人口多。为此,1987年省六届五次人大会议通过第95号整治江河议案,中顺大围经省政府批准为全省五大重点堤围之一,决定中顺大围加固列入国家计划。对大围进行全面加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势在必行。根据方案的要求,中山市政府于1987年10月成立中山市人民政府中顺大围堤防加固工程指挥部。为更好贯彻落实“85”议案,通过召开受益地区代表会议,将堤段和建筑物分段包干到各有关镇区负责。至1992年9月底,中顺大围干堤已基本达标,共完成土方455万立方米,石方30万立方米,大大提高了抗灾能力,抵御了1993年16号台风、暴潮和1994年的200年一遇特大洪水的袭击,大围安然无恙,这是一个奇迹,这和水利工程达标建设功不可设,围内人民用于水利建设的巨大投资和付出的劳动代价是值得的。围内水利面貌起了巨大变化,通过水闸的控制运用,达到洪潮挡得住;内涝排得出;干旱港灌得上,使围内农田、作物、鱼塘做到要水有水,大大满足农业生产的要求。同时改变了围内水质,降低围内工业生产带来的污染,从而促进围内国民经济发展。
中顺大围的建成,是围内人民经过40多年的艰苦努力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换来的丰硕成果,功在当代,利在千载。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29 08:13
目录
概述
位置境域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