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产物学说
冶金工程的学说
1913年生物化学家 Michaelic和 Menten提出了酶的中间产物学说。他们认为:酶降低活化能的原因是酶参加了反应,即酶分子与底物分子先结合形成不稳定的中间产物(中间结合物),这个中间产物不仅容易生成,而且容易分解出产物,释放出原来的酶,这样就把原来活化能较高的一步反应变成了活化能较低的两步反应。
简介
1913年生物化学家 Michaelic和 Menten提出了酶的中间产物学说。他们认为:酶降低活化能的原因是酶参加了反应,即酶分子与底物分子先结合形成不稳定的中间产物(中间结合物),这个中间产物不仅容易生成,而且容易分解出产物,释放出原来的酶,这样就把原来活化能较高的一步反应变成了活化能较低的两步反应。由于活化能降低,所以活化分子大大增加,反应速度因此迅速提高。如果以E表示酶,S表示底物,ES表示中间产物,P表示反应终产物,其反应过程可表示如下:E+S→ES→E+P。
该学说的关键是认为酶参与了底物的反应,生成了不稳定的中间产物,因而使反应沿着活化能较低的途径迅速进行。事实上,中间产物学说已经被许多实验所证实,中间产物确实存在。
中间产物学说是科学的推断
中间产物学说是科学的推断,其表达形式简明形象,易教易学。由于研究手段的现代化,中间产物学说已不再是一个假说,而是一个科学的推断。其中心内容可用表达式:E+S←→E.S→P+E表示,形象生动地讲清这一学说已不是花时费劲的事。
中间产物学说是酶学中最具强有力的概念
中间产物学说是酶学中最具强有力解释作用的概念,应成为教学的中心。加强基本概念的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最高要求,酶学中酶的活性中心、酶原及酶原激活、同工酶、竞争性抑制、非竞争性抑制等概念作为教学的重点便是适应了这一教学规律。中间产物学说对这些概念均具有解释作用,按照“中间产物学说→酶的活性中心→酶原及酶原激活→竞争性抑制、非竞争性抑制的教学顺序逐步讲解有关内容,并以中间产物学说为同化核心,这样学生容易形成完整牢固的酶的概念,使学习达到高效率的迁移。
酶和底物过渡态复合物
中间产物学说提出的酶和底物过渡态复合物(E.S),不但能用X衍射方法所检测,而且由此形成的过渡态理论正不断得到广泛的应用。使学生确信这一过渡态化合物的存在,进而提出酶的活性中心概念,可以使之具体化、形象化、清晰化,对进一步同化其它概念也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竞争性抑制、非竞争性抑制
竞争性抑制、非竞争性抑制的教学更需要用中间产物学说进行解释推论。讲清这两个概念通常要从抑制剂(I)与底物(S)的结构关系,(I)与酶(E)的结合部位改变底物浓度对抑制作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这些方面的比较、推论都离不开中间产物学说表达式。只有这样才能讲清竞争性抑制和非竞争性抑制的含义,才能借用化学平衡的原理解释两种抑制作用的作用特点。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5 14:22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