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
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中西医结合的一级学科
学科概况
一级学科:1006中西医结合
二级学科:100601中西医结合基础
国家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复旦大学
国家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基础):北京中医药大学河北医科大学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中西医结合基础):华中科技大学
专业介绍
“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在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及抗器官纤维化的原理研究、方剂生物效应的现代理论基础研究中医脉象现代生物学基础研究、针刺镇痛机理研究等方面形成了学科研究的特色。脑病病因病机、心脑损伤与器官纤维化的中医治法、脉诊与舌象现代生物学基础、针刺镇痛机理、方证关联理论的现代研究等已深入到细胞、基因水平,且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就。
培养目标
1、硕士研究生应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素质。
2、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硕士研究生要掌握中西医结合基础各方面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发展趋势,了解本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
3、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查阅本专业的外文文献,具有较强的外文写作能力。
4、掌握本学科的现代实验技能,能独立的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具有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开发研究能力,毕业后能胜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其他单位的教学、科研、技术管理工作。
培养原则
1、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硕士研究生应加强政治理论课程学习,积极参加班级及所在教研室和学院组织的公益劳动等活动。
2、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得低于30学分(包括教学实践),其中须完成规定必修课。除外语课外,一般规定20课内学时(实验课40学时)为一学分,教学实践为2学分。
3、课程设置分必修课及选修课两大类,凡考试有两门(含两门)以上课程不及格,或一门课补考仍不及格,不得申请学位。
培养方式
1、中西医结合基础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以科研实践为主,同时注重课程的学习。要求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能灵活运用于科学研究的实践之中,通过理论学习和科研工作的训练,掌握实验技能,熟练应用现代测试技术,具备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具有后续可持续发展的素质。
2、课程设置应贯彻少而精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既注重本学科最重要的基础理论,同时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技能的训练。研究生培养强调自学为主,授课方法应主要以讨论或布置自学,定期辅导,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与正确判断。硕士研究生课程结束应进行考试考核,评定出成绩。一般必修课应进行考试,若属于专论或其他不适合考试的课程应进行适当的考核,类似于写综述的考核方式最后应集中以报告的形式给予评定成绩。
3、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硕士研究生在研究方向和科研手段方面要有一定的新意,要在国内外学术刊物或国际学术会议上至少发表一篇论文,或其开发项目通过省级及以上部门的技术鉴定,或申请发明专利,方可提交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硕士学位。
4、硕士研究生入学第3学期,要进行中期考核,全面考察其思想品德、课程学习、论文的开题报告及身体状况等。考核不合格者,应终止其学业,并根据学校的有关规定处理。考核合格者,继续进行科研技能训练,以达到培养要求。
研究方向
(1)针刺镇痛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2)针刺调整神经内分泌功能的机理研究;
(3)针刺信息传导模式的研究。
主要课程
硕士主要学位课程
基础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分子免疫学、临床病理生理学、神经生物学基础、中西医结合基础、病理生理学、高级神经生物学、心血管药理学等。
硕士主要选修课程
临床药理学、高级生物化学、现代组织化学技术、生物化学实验、医学文献检索、细胞生物学进展、细胞生物学实用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实验动物学、基础病理学、多媒体技术应用与课件制作、神经生物学研究方法、心血管药理实验学、实用显微图像分析技术等。
学位论文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是综合衡量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学位论文应体现出作者掌握了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研或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在硕士研究生入学后一年内,导师应及早确定学位论文题目,在导师指导下通过查阅文献及调查研究,硕士生应于第三学期内提出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经导师所在教研室教师及有关专业教师讨论。审查确定之后,制订科研方案和计划。在导师指导下,硕士研究生进入研究实践阶段,独立完成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的书写格式必须按学校的统一要求进行。
就业去向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在高校及科研机构从事中西医结合基础及相关学科的科研、教学工作。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28 23:27
目录
概述
学科概况
专业介绍
培养目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