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剂学专论》是由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一部教育
作品,作者是张兆旺。本书是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
内容介绍
《中药药剂学专论(供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各专业研究生使用)》内容简介:中药药剂学作为联系中医与中药的纽带与桥梁,在中药工业生产与医疗卫生实践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具有推动中医药事业不断发展的作用。中药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最终目的和明显标志是实现中药产业的现代化。怎样正确把握中药药剂现代化的研究方向,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是中药工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坚持中医药理论的指导地位,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中药药剂学的基础研究,中药炮制等前处理研究,以及中药提取纯化、制剂和包装等研究,才能逐步实现中药药剂的剂型现代化,质量控制标准化,生产技术工程产业化,从整体上提高中药制药水平,加快中医药事业现代化的进程。
目录
第一章 中药药剂现代化若干问题的思索
第一节 中药与天然药物的区别
一、中药的内涵与特点
(一)中药的内涵
(二)中药的特点
二、天然药物的内涵与特点
(一)天然药物的内涵
(二)天然药物的特点
三、中药与天然药物的区别
(一)理论体系的差异
(二)临床运用形式不同
(三)研究方法和模式不同
第二节 中药成分类型的划分与中药提取存在的问题
一、中药成分类型的划分
(一)中药成分有效与无效的划分
(二)中药成分有效与无效的划分是相对的
(三)无效成分具有某些辅助的作用
(四)无效成分新的生物活性与药效
(五)根据特定病症重新划分成分类别
二、中药提取存在的问题
(一)唯成分论
(二)通则论
第三节 中药现代化与现代化中药的区别
一、中药现代化不同学术观点的析议
(一)中西医理论互译,可以揭开中医药理论的神秘面纱
(二)矛盾有主次之分,中药只有一两种成分起主导作用
(三)运用现代生物技术理论诠释中医药传统理论
(四)不管中药西化或西药中化,能治病是硬道理
(五)将改变传统剂型和生产手段等同于中药现代化
二、中药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与实施范围
(二)中药现代化的实施范围
三、中药现代化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一)坚持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
(二)合理地运用现代科学知识与手段
四、现代化中药的内涵与特征
(一)现代化中药的内涵
(二)现代化中药的特征
五、中药现代化与现代化中药的区别
第四节 中药制剂与化学药物制剂的差异
一、中药制剂和化学药物制剂的内涵
二、中药制剂与化学药物制剂的差异
(一)治疗原则与方式不同
(二)处方的物质基础不同
(三)制剂辅料方面的差异
(四)成型工艺方面的差异
(五)质量控制方面的差异
(六)药代动力学方面的差异
第五节 中药药剂现代化发展趋势的析议
一、正确把握中药药剂研究发展的方向
(一)中医药学是国粹,但不能陷入“国粹主义
(二)中医药研究应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
(三)中医药首先要走遍中国再走向世界
(四)中医药应从物质决定一切的观念中解放出来
二、开展基础理论研究,为发展中药药剂学奠定基础
三、常用传统剂型仍是临床使用的主流剂型
四、中药新剂型及新型给药系统正处于探索阶段
五、使用或研发新工艺、新技术、新辅料提高中药药剂水平
六、完善中药制剂质量标准,提高生产和管理水平
第六节 中药药剂现代化研究新的思维方式
一、科学思维方式的类型与特征
(一)白思维方式的特征
(二)黑思维方式的特征
(三)灰思维方式的特征
二、科学思维方式基本含义的延伸
三、灰思维是推动中药药剂现代化的新思维
第二章 超微粉碎技术在中药药剂中的应用
第一节 概述
一、超微粉的含义与特点
(一)超微粉的含义
(二)超微粉的特点
二、超微粉碎的过程特点
(一)超微粉碎过程力学
(二)超微粉碎过程化学
第二节 超微粉的制备及影响因素
一、超微粉碎的方法
(一)干法粉碎与湿法粉碎
(二)低温超微粉碎
二、超微粉的制备与影响因素
(一)机械冲击式粉碎机制备超微粉及其影响因素
(二)球磨机制备超微粉及其影响因素
(三)振动磨制备超微粉及其影响因素
(四)搅拌磨制备超微粉及其影响因素
(五)辊压式粉碎机制备超微粉及其影响因素
(六)气流粉碎机制备超微粉及其影响因素
第三节 超微粉碎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与讨论
一、超微粉碎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二、中药超微粉碎有关问题的讨论
(一)超微粉碎设备的选用
(二)超微粉体的质量控制
(三)超微粉体的剂量问题
(四)超微粉体的改性研究
(五)超微粉碎的产业化
第三章 中药常用提取方法的应用与研究
第一节 概述
一、中药提取的过程
(一)浸润与渗透阶段
(二)解吸与溶解阶段
(三)浸出成分的扩散阶段
二、影响提取的因素
(一)中药粒度
(二)浸提溶剂
(三)浸提温度
(四)浸提时间
(五)浸提压力
(六)浓度梯度
(七)浸泡处理
(八)其他因素
第二节 中药常用提取方法的特点与选用
一、煎煮法
二、浸渍法
三、渗漉法
四、回流法
五、水蒸气蒸馏法
第三节 中药提取有关问题的讨论
一、中药提取如何体现中医药优势与特色
二、中药提取工艺数学模型及优法算法
三、中药提取亟待解决的工程技术问题
(一)单元工艺技术及装备
(二)质量检测与控制技术
四、新提取方法的选用问题
第四章 新的提取方法在中药药剂中的应用
第一节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一、概述
二、超临界流体的主要性质
三、超临界萃取工艺过程与特点
(一)超临界提取工艺过程
(二)超临界提取工艺的特点
四、超临界萃取使用的萃取剂
(一)超临界萃取剂的类型与临界参数
(二)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的特点
五、超临界萃取使用的夹带剂
(一)夹带剂的作用机理
(二)含夹带剂超临界流体萃取工艺
六、超临界流体萃取一分离过程的基本模式
(一)等温降压法流程
(二)变温恒压法流程
(三)恒温恒压吸附法流程
(四)多级降压解析法流程
七、超临界流体的相平衡和传质过程
(一)超临界流体的相平衡
(二)超临界萃取过程的质量传递
八、超临界萃取工艺流程的设计与设备
(一)超临界提取工艺流程的设计
(二)超临界提取的设备
九、超临界流体萃取在中药提取中的应用
(一)单味中药的超临界流体萃取
(二)复方中药的超临界流体萃取
十、超临界流体萃取有关问题讨论
(一)关于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推广问题
(二)关于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适用性问题
(三)关于体现中医药理论和特色问题
(四)关于研发新的超临界萃取剂问题
第二节 中药半仿生提取法
一、中药半仿生提取法的发展简况
二、中药半仿生提取法的理论基础
三、中药半仿生提取法的主要特点
(一)分析思维与系统思维的统
(二)单体成分与活性混合物的统一
(三)中医治病特点与口服给药特点的统一
四、中药复方半仿生提取法研究的基本模式
(一)不合挥发性成分的中药复方研究模式
(二)含挥发性成分的中药复方研究模式
(三)研究模式各步骤主要技术关键简释
(四)中药复方半仿生提取举例
五、单味中药半仿生提取法研究的基本模式
(一)不含挥发性成分的中药研究模式
(二)含挥发性成分的中药研究模式
(三)研究模式各步骤主要技术关键简释
(四)单味中药半仿生提取举例
六、中药半仿生提取法有关问题的讨论
(一)人的认识和实践永远处于灰色状态之中
(二)考察处理复杂系统灰思维方式是普适的
(三)中药半仿生提取法对中医药现代化的意义
第三节 超声波提取技术
一、概述
二、超声提取的原理与特点
(一)超声提取的原理
(二)超声提取的特点
三、影响超声提取效果的因素
(一)强化传质速率
(二)药材的粉碎程度
(三)超声波频率的选择
四、超声提取技术在中药药剂中的应用
(一)超声强化提取挥发油和油脂
(二)超声强化提取多糖类
(三)超声强化提取蛋白质及其酶类
(四)超声强化提取苷类成分
(五)超声强化提取生物碱类成分
(六)超声强化提取酚类成分
(七)超声强化提取酮类成分
(八)超声强化提取萜类、酯类、香豆素、木脂素等成分
(九)超声技术用于中药复方的提取研究
(十)超声强化一超临界流体萃取(USFE)
(十一)超声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五、超声提取技术有关问题的讨论
(一)应统筹考虑影响超声提取效果的因素
(二)关于超声提取技术的工程放大问题
(三)应重视超声提取对中药复方的多指标比较研究
(四)进一步研究超声强化提取的机理
第四节 微波提取技术
一、概述
二、微波提取的原理与特点
(一)微波提取的原理
(二)微波提取的特点
三、影响微波提取效果的因素
(一)提取溶剂
(二)微波功率和提取时间
(三)提取温度
(四)物料粒度
(五)物料含水量
四、微波提取的操作与装置
(一)微波提取的工艺过程
(二)微波提取的装置
五、微波技术在中药提取中的应用
(一)各类成分的微波提取
(二)微波技术在中药提取中的应用实例
……
第五章 中药常用分离与纯化方法的应用与研究
第六章 新的分离与纯化技术在中药药剂中的应用
第七章 中药常用浓缩与千燥方法的应用与研究
第八章 中药制剂新技术
第九章 中药口服速释固体制剂
第十章 中药黏膜给药制剂
第十一章 中药经皮给药系统
第十二章 中药口服给药定位控制释药系统
第十三章 中药缓释、控释制剂研究的难点与思考
第十四章 中药注射剂的发展现状与思考
第十五章 中药制剂口服给药合理性研究与评价
第十六章 中药新药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序言
中药药剂学作为联系中医与中药的纽带与桥梁,在中药工业生产与医疗卫生实践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具有推动中医药事业不断发展的作用。中药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最终目的和明显标志是实现中药产业的现代化。怎样正确把握中药药剂现代化的研究方向,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是中药工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坚持中医药理论的指导地位,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中药药剂学的基础研究,中药炮制等前处理研究,以及中药提取纯化、制剂和包装等研究,才能逐步实现中药药剂的剂型现代化,质量控制标准化,生产技术工程产业化,从整体上提高中药制药水平,加快中医药事业现代化的进程。
本教材是首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是由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委员会、卫生部教材办公室和人民卫生出版社组织编写。这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意义重大。
鉴于当前研究生的状况,本教材在深化专业知识,拓宽专业知识面的前提下,为了给研究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以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科的重点、难点、热点和疑点等方面设置专题。从本科教材中精选了部分内容进行深化处理;对当今高新技术的发展成果,有选择地充实到教材中;重点介绍相关的学术思想,科研思路与方法。全书共分16章,主要内容包括:中药药剂现代化若干问题的思索,中药制剂前处理方法的应用与研究,新方法、新技术与新剂型在中药药剂中的研究与应用,中药制剂口服给药合理性研究与评价,中药新药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本教材尽量体现如下理念:①中药制剂与化学药物制剂的最根本的区别是原料。保持中药或方剂原有功能是中药药剂现代化的关键问题。②中药药剂现代化不仅包括剂型现代化、设备现代化、分析测试手段现代化,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的现代化。③化学结构唯一决定药效的观点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药成分“有效”与“无效”的旧有界限正逐步被打破。药物疗效主要决定于其本身,但剂型因素、生物因素对药物释放、吸收、代谢,疗效的发挥也可起到重要作用。“化学等值不一定生物等效”,体内药效的发挥不仅包括原型药物,更包括其代谢产物。④复方用药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它是一个具有确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是调整体内系统平衡最优化的治疗系统,具有一般系统论的基本特征。中医用药绝不是单体成分,而是多种成分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中药需经过炮制后入药用也是中医用药的一大特点。中药遵循个体化用药原则,一般是按照“辨证立法,以法统方,据方选药”的思辨过程。⑤中药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中医药理论体系为指导,否则就很可能是“中药西药化”。如果把从中药中提取单体成分视为中药现代化的唯一出路,则南辕北辙,最终将会导致中医药的名存实亡。只简单效仿西方发达国家研究开发创新药物的经验,搞单体化合物,难以突破他们的技术壁垒。另外,限于我国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