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制剂学是研究原料制成适宜剂型供临床应用的科学。按照中药性质、用药目的及给药途径,依据《中国药典》、卫生部《药品标准》、《制剂规范》等规定,将中药加工、提取、精制后制成具有一定规格标准,可以直接用于防病治病药品的过程称为中药制剂的生产。中药制剂的生产包括中成药、中药成方制剂、协定处方制剂及各种中间产品的生产过程。科学合理的制剂研究是提供其它项研究的重要先决条件之一。中药制剂学的发展没有西药制剂学发展迅速。我国制药工业长期以来受以“原料为主,制剂为辅”方针的影响,使制剂的研究未引起应有的重视,加上中药传统用药方式的习惯推论,中药大多以原药饮片及粉末入药,其使用剂型为汤剂,或者丸散膏丹等剂型,用量大、起效慢、卫生指标难以控制,含有的有效成分也不能相对稳定,并且携带麻烦,服用不便,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难于适应国际市场要求。
检测标准
1.日本是除中国之外生产中成药数量最大的国家。中药在日本称为汉方药或双方制剂。日本厚生省批准生产的双方药仅限于张仲景的210个处方。其中147个批准为“医疗用医药品”,可以在医院中使用,其余的63种为“一般用医药品”,只能在药店柜台销售。一般用医药品在申报时要提交的资料包括:有关起源或发现经过及在国外使用情况的资料;有关理化性质、规格及试验方法的资料;有关
稳定性试验的资料;有关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畸性及其他毒性材料;有关药理作用的资料;有关吸收、分布、排泄资料;有关临床试验结果的资料。
一般用医药品在审批时分为五种类别:含有新有效成分的药品;具有和已许可医药品相同的成分,但在已许可医药品中未作为有效成分且没有该有效成分有效性及安全性资料的药品;基准外医药品(为许可基准中所规定但不符合该基准的药品);与一般用药品中已许可医药品的有效成分相同,而功能效果等不同的医药品;其他医药品。前四类申请时,尚需提出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中成药进入日本按“基准外医药品”进行申请,除进行常规项目化验外,要有两种以上指标成分的含量测定,对全部中药生药原则上进行确认试验,对于重金属有限量要求,另外要有最少5个医院150例以上的临床观察资料。
在生产张仲景210个处方以内的市场上已有的产品时,要求配方设计规格化:①在一定条件下,将根据原生药制作的汤剂定为“标准汤剂”,在进行处方设计时,必须保持和这个“标准汤剂”的同等性;②作为证明同等性的指标,规定从汉方药处方中挑选出两种以上且能表现其特性的成分作为“指标成分”;③申请产品生产许可时,必须提出和设计内容有关的资料。为证明生物学同等性,必须进行有关试验。
(2)西方国家尚未有有关草药制剂的标准。美国于1996年起草了尚未颁布的有关草药制剂的质量控制标准的规定,主要包括①提供生药、中间品及终产品草药制剂的指纹图谱;②如果可能的话,提供活性成分或指标成分的定性检测结果及检测方法;③提供标准重量下的药品性能或功能指标。
质量现状
(1)质量检测标准正走向规范
我国中成药质量是通过收载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国家药品标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的部颁标准、各省启治区、直辖市的药品标准、行业标准及企业标准来控制的。其主要要求是:①主要药物必须进行有效成分含量的定量测定;②有毒药材必须进行限量测定(规定最高限量);③贵重药材必须进行限量测定(规定最低限量);④50%以上的组成药物必须进行化学鉴别。此外,还重点对中成药的重金属含量及污染问题进行了研究,获得了五3种中成药中汞、砷、铅、锑、铬、镉、铜、锡等污染元素的安全限量标准。
(2)中成药生产管理得到加强
近年来,政府主管部门对中成药质量控制非常重视,1984年以来,卫生部组织了千余人次的医药专家、上千家企业和全国药政、药检、药典等单位,用9年时间对市场上流通的中成药品种进行了大规模的全面清理整顿及医审和药审评议。1992年卫生部发布了《关于药品审批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对新药质量标准的审批办法做了进一步完善,先由当地卫生厅(局)审查同意后,送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统一审批,以部标准颁发布。同时,对于现有的属于地方标准的中西药品标准,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作了《关于地方标准上升为部颁标准的工作安排与要求》,将临床广泛使用、疗效肯定、正常批量生产、质量稳定的药品和辅料,整顿统一为部颁标准,以利于药品的监督和管理。以中成药为例,共进选出约4 000个品种,实行一方一名,由卫生部逐批颁布实施,基本上扭转了中成药品种混乱状况。
(3)适合中药制剂的检测方法正在建立
适合中药制剂多成分、多指标检测、
药代动力学精细的前处理与微量检测等检验方法正逐步制定和规范,先进可行的技术正陆续引入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检测中。薄层色谱分析技术在中药检验和质量分析中已成为常用手段。
气相色谱法已广泛应用于中药材及中成药挥发性成分的含量分析。一些单位正将中草药挥发性成分气相色谱保留指数港图用于质量控制的研究。6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检测方法也已逐步引入制剂检测中。
主要问题
1.基础研究不够
药典中有关中药材的质量标准化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由于缺乏中药材质量标准的基础研究,造成无法控制中成药的质量标准。
2.现行药典或部颁标准制定的中成药质量标准偏低
在药典或部颁标准中,很多中成药的指标成分都是定性检测,甚至只是用显微鉴别,缺乏定量鉴别。
3.中药制剂主成分含量差异过大
中药制剂同厂不同批的生成分含量差异有时过大而同一地区不同厂家或不同地区的不同厂家生产的同一制剂的质量差异更大,严重影响中药制剂的疗效。
4.有关合重金属中成药制剂的质量研究不足
世界上许多国家对含有重金属的中成药禁止进口,但应用含有重金属中药的中成药制剂确有疗效,而较少毒副作用,因此,不仅要加强对重金属含量的检测,更应加强有关重金属在中成药中作用的研究,确定不同存在状态的各种重金属的药理作用和毒理作用,在严格的条件下获得有力的证据,使国际上承认中药用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便更多的中药制剂在未来得到承认。但至今,我国在此方面所作的工作极少。
对策建议
中成药的质量可控性问题是中成药以药品名义进入国际市场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中成药(尤其是复方中成药)的成分复杂,至今大多数中草药的有效成分仍未明确,也无法确认所含的所有化学物质单体及其含量,因而无法按西药质量控制的标准来制订中成药的质量标准;其次,由于中成药(尤其是复方中成药)的原料生药及饮片本身各种成分的含量就有一定差异,因而在合成中成药后,其质量控制的难度就进一步加大。但如果中成药的质量控制不能现代化,就无法实现中药现代化,也就无法使中成药以药品名义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医药市场。为促使中成药质量控制现代化,需进行如下工作。
1.建立中央集权的“药品质量监测办公室”
建立中央集权的“药品质量监测办公室”,定期对在临床上使用的或在市场上流通的中成药进行质量监测,发现不合格产品,应责令厂家立即停止生产。
2.参考国际通行标准,制定科学可行的中成药质量控制标准
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分析并参考国际通行标准,对我国现行的中成药质量控制标准进行修改,并制定出能得到国际认可的我国中成药质量控制标准。
3.加强基础研究,对药典及部颁标准作必要的修改
鉴于药典及部颁标准存在一定问题,因而有必要加强对中药材的活性成分的基础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药典及部颁标准作 必要的修改和补充。
4.探索制定中成药的生物检测质量控制标准
由于中成药有效成分的确定有一定困难,因此应该进一步深入开展中成药生物检测指标研究工作,以动物活体药理作用变化程度作为中成药质量控制指标。争取在“九五”期间完成可行性验证。
5.认真贯彻执行中药质量标准规范(GMP)
我国中药生产厂家仅少数达到GMP要求,绝大多数不符合GMP要求的厂家所生产的中成药质量不可控。为此,应该要求所有不符合GMP规范的中药生产厂家限期达到GMP标准,否则不允许其继续生产。
6.制订相应的内部标准
所有中成药生产厂家均应对自己生产药品的中间产品制订出内部质量标准。对于出口药品,可根据出口国要求,制订出相应的内部标准。
7.加强对合重金属中成药质量标准的研究
由于各国对进口中成药所含重金属的标准要求均不一致,而且我国长期临床实践证明,某些中成药含有一定比例的重金属有利于疾病治疗,因而我国必须加强对中成药所含重金属标准的研究,以求制订出我国自己的、有充分说服力的中成药重金属药物质量标准,并力求得到国际认可。
8.重视发展二类中药新药制剂
中药制剂分为一、二、三、四、五共五种类型,1987~1996年近19年的时间,我国共批准中药新药731种,除去药材、原料药、相同品种和只有新药证书而无试生产批号的品种,尚有536种。其中一类药除人工励香等16个品种外,尚有5个一类新药制剂;二类药除安胃疡等6种原料药外,尚有12种二类新药制剂;此外,除少量五类药外,均为三类或四类药。因此,我国中药制剂以三类、四类药为主,大约占到80一 90%。但从中药制剂质量控制现代化的要求出发,今后应在继续发展三类中药制剂的基础上,重视发展二类新药。因为三类或四类药在近期内与国际接轨有一定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