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论战
中苏论战
中苏论战是指20世纪60年代的中苏两党之间因意识形态的分歧展开的一场论战。
内容简介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中苏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日渐加剧。
1960年4月纪念列宁诞辰90周年之际,中国共产党发表《列宁主义万岁》等三篇文章,集中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时代、战争与和平、无产阶级专政、反对现代修正主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观点,点名批判南斯拉夫“现代修正主义”,实际上对赫鲁晓夫的某些观点进行不指名的批驳。6月,赫鲁晓夫在布加勒斯特召开的罗马尼亚工人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对中国共产党进行了激烈攻击,中国共产党未向这种压力屈服。会后,苏联政府突然于7月照会中国,单方面决定立即召回在我国工作的全部苏联专家,废除两国经济技术合作的各项协议。这一系列蓄意恶化中苏关系的行为,使中国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增加了当时的严重经济困难,也极大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给两国关系造成难以弥合的创伤。
1961年10月苏共二十二大后,两党之间意识形态的争论愈演愈烈。苏共领导人、苏联报刊连篇累牍地发表文章和公开信,攻击中国共产党和其他一些党。中共中央从1963年9月到1964年7月,以《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编辑部的名义,相继发表总称为《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总路线的论战》的九篇评论苏共中央公开信的文章(通常简称“九评”),全面批评苏共的对外对内政策。“九评”的基本结论是:“在伟大的十月革命的故乡,在具有几十年建设社会主义历史的苏联,也发生了赫鲁晓夫修正主义集团篡夺党和国家领导的事件,也出现了资本主义复辟的严重危险”,这是帝国主义推行“和平演变”政策的结果。“九评”指名批判了“赫鲁晓夫修正主义”,全面批评苏共“全民党”“全民国家”及各种内政外交政策。与此同时,苏联方面也发表了一系列论战文章。中苏论战达到高潮。1964年10月,赫鲁晓夫下台。中共抱着改善关系的愿望,派周恩来赴苏参加十月革命庆祝活动。但勃列日涅夫继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后,声称苏联将继续坚持原来的立场。其后,还向中苏边境不断增兵,并且向邻近中国的蒙古派驻苏军。1966年3月苏共召开二十三大,中国共产党决定不派代表出席,中苏两党关系基本中断。
中苏论战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并导致社会主义阵营和许多国家共产党的分裂。这场论战严重影响到中国共产党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和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进而又影响到对国内形势的判断。党认为苏联出了修正主义,中国国内也可能出修正主义,于是在国内造成反修防修的巨大声势。回顾这场论战的历史,邓小平总结说:经过20多年的实践,回过头来看,双方都讲了许多空话。我们过去也并不都是对的,对别国党发表过一些不正确的意见,这些外国同志也说,正确的并不都在他们方面。“我们的真正错误是根据中国自己的经验和实践来论断和评价国际共运的是非,因此有些东西不符合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原则。”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22 12:07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