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简称“中美合作所”。是1943年由国民政府与美国合作兴办的军事
特务机构。中美合作所是中美两国出于抗日目的,为收集交换军事情报、探测气象情报、训练游击部队而设立的军事合作机构。中美所只为交换日军情报、训练游击队、共同迅速歼灭日寇。抗日战争胜利后,按照《中美特种技术合作协定》的规定,1946年1月,中美合作所正式宣告结束,美方人员分批回国。各地训练班、情报站均予结束。到1946年七八月间,全部结束手续办理完毕。
组织机构
根据上述任务,中美所设立了以下重要机构:
军事作战组和行动组:指挥军统所领导的大大小小约八十个行动队和各种名称的破坏队、组等单位进行敌后抗战。
情报组:这个组是中美所的重点工作组,主要是侦测收集编译各方情报。据原中美所分析研究组三级译员曾圣杰回忆他们的具体工作是:“我在情报组所译的情报,国内外的都有,最多的是江南方面,如日本军队的调动、伪军调动,某仓库所储军火,日军某些番号在何地出现。我新四军的有一少部分,占的比例不大。如某地发现新四军多少人等。”(邓又平《析“中美合作所集中营”》)
心理作战组:据原中美合作所心理作战组英文翻译李斯康所述,“心理战争组主要系编写各种宣传品,用秘密方式或飞机散发至沦陷区或日本本土及各战场上。收听日本或汉奸电台广播并用秘密广播进行干扰或反宣传,内容不外是美蒋伪装抗战的宣传物,以麻痹沦陷区人民。”(邓又平《析“中美合作所集中营”》)
气象组:这个组主要任务是为美国海空军活动搜集中国大陆和西太平洋的气象情况,据原中美所气象总站通讯电台上校台长徐止善回忆:“气象组的工作,其主要任务为汇集各地气象报告,绘制天气图,预告天气,并将天气预告供应当时所谓的‘盟军’即美帝的海空军,作为作战参考之用。”(邓又平《析“中美合作所集中营”》)为此,“中美合作所”先后在全国设立了165个气象站和通讯电台。
此外还有交通运输组、工程处、医务组、总务组等后勤和服务机构。
无论从设立目的还是从设立的机构上看,中美合作所完完全全是为抗战服务的情报和训练机构,没有任何反共的意图存在。
中美所在全国建立11个营地,帮戴笠训练了5万“特种作战部队”
为了实现情报搜集和扰乱日军的目的,中美合作所在全国各地设立11个“中美特种技术训练班”(简称中美班)和8种专业培训班,投入大量资源帮助戴笠的训练和装备军统局指挥的别动军、忠义救国军、铁路破坏队等敌后游击部队,以增强其战斗能力,打击日军。
1、中美所的11个训练班和8种专业培训班
从1943年至1945年8月抗战结束,中美合作所在全国各地设立11个训练营地和8种专业性的培训班,对戴笠手中所掌握的武装游击部队进行各种现代化装备训练,使其成为“特种作战人员”和情报侦测等专业性人才。因为是军统自己主办的各种训练班,因此各训练班基本都由戴笠兼班主任,每班设副主任,负实际责任。
对于这些培训班的性质,历来大陆官方宣传的都是为蒋介石训练“特务人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据中美合作所临汝特训班负责人文强澄清说:“顾名思义,当年由中美合作所举办的特种技术训练班,外间传闻失误,以为是施行的一套神秘性特务训练,但实际上,却是完全针对与日本军队作殊死战斗的一种在其前方或后方的破坏、阻击、活捉舌头……等等有利于盟军登陆配合作战、打击瓦解敌军的训练。”(文强《中美合作所临汝特训班》)也就是说,中美所其实是在为抗日训练特种作战部队,而非长期所说的什么专门的特务训练。
从1943年至1945年8月,中美合作所各训练班,共训练单位22个,完成为训练之作战部队49180人,各种干部1320人,毕业学员50500人。这些“特种作战部队”经训练后改编为别动军8个纵队、忠救军3个纵队,湘鄂赣边区行动总队(梅乐斯称之为长江突击队)、铁道破坏队、水上破坏队、教导营(多半由受训学生编成)若干等敌后抗战队伍。(张霈芝:《戴笠与抗战》,第390页)
详细介绍
1942年夏,由
美国海军情报署
梅乐斯与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戴笠着手筹办,1943年4月在重庆正式成立。戴笠为主任,梅乐斯任副主任。下设军事作战、心理作战、情报、气象、行动等小组和1个办公室。美方派遣1000余名特务到中国搜集情报并帮助训练和装备了国民党武装特务约600人,同时向国民政府提供了大量军火、通讯器材、交通工具和新式刑具等。该所成立后,接管了重庆歌乐山下的
白公馆和
渣滓洞监狱,分别更名为中美合作所第一、二看守所。
在
安徽雄村、
临泉,
湖南南岳、
河南临汝、
贵州息烽、
江西修水、
浙江瑞安、
广东梅县以及
福建等地亦设有关押共产党人和其他进步人士的看守机构和培训特务的特种技术训练班。1946年3月,该所撤销,其所属集中营全部移交国民党特务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