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中秋博饼)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秋节(中秋博饼),流行于福建省厦门市的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中秋博饼习俗源于福建厦门,盛行于漳州的龙海、泉州的安海和金门县等地,清代康乾时期的《台湾府志》曾有过相关记载。中秋博饼,起源于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今福建厦门地区),由郑成功发明,博饼是中秋节时的一种大众娱乐活动,用六粒骰子投掷结果组合来决定参与者的奖品。传统的奖品为大小不同的月饼,共计一会,设状元1个,对堂2个,三红4个,四进8个,二举16个,一秀32个。相传这种游戏可以预测人未来一年内的运气。鸦片战争以后,厦门逐渐成为中国东南沿海的重要港口城市,博饼习俗进一步盛行起来,由家庭游戏发展为亲友之间乃至社会群体的游戏。
在古代,“博”是一种棋戏,后泛指赌博运动。当然,沿袭博饼不再有赌博的意味,而是成为闽南人中秋聚会的保留节目。当骰子在大瓷碗里落下,发出叮叮当当的清脆响声,当欢声笑语从人们的心底飘出,各个眼底洋溢着快乐的微笑时,那种其乐融融的感觉总是特别温馨。中秋博饼文化在闽南一带十分盛行。在以前,中秋博饼,一般都是传统的博饼玩法,比如,奖品一般都是用会饼。博饼纯粹就是为了图个开心。而且在时间上本地居民农历八月初一之前,是不玩的,博饼的时间正常是在农历的八月初一到农历的八月十五,就是中秋节。
博饼开始时是文人雅士的游戏,后来工商界行会、店铺也流行起来。为避免掷骰子有“赌”的嫌疑,有的商家先把中秋饼敬财神土地,然后“卜信杯”博饼,最大的中秋饼叫“龟头”(即“鳌头”),还是“博”第一的意思。直到20世纪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还有这种活动。
闽南博饼的规则源于“状元筹”(又称“状元签”)游戏。状元筹大概在明代出现,清代盛行。清人顾禄《清嘉录》卷1《状元筹》对此有记载。博饼一套会饼63个,与状元筹游戏规则基本相同,即两者科名相同、数量相同、骰子相同、博法相同,区别是,状元筹玩的是筹不是饼,中秋博状元玩的是饼不是筹。
主要活动
中秋博饼是以厦门为中心的闽南地区一项重要的民间竞技游戏性质的中秋节俗。游戏活动是通过掷六个骰子的方式,博得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共六个等次的月饼,法则公平、简单、有趣。
博饼的规则:把月饼按科举级别制成的一整套会饼,设“状元”1个,“对堂”2个,“三红”4个,“四进”8个,“二举”16个,“一秀”32个。分别代表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用6颗骰放在大瓷碗内投掷。博规主要有30款:一秀、二举、三红,分别以出现一颗红四、二颗红四、三颗红四为得饼。状元是以出现四颗额外个如红四点、两颗红一点为最高级,称“状元插金花”,可获状元和两个对堂共3个大饼。获状元的以出现四颗四点红为起码级,其中又发四红带多少点比大;“五子”出现即压过四红,即“五颗”除五个红四以外的任何五看到颗一样算为“五子”,又以带多少点比大。“五红”就是出现五个红四点,压过“五子”,其中又以带多少点比大。称为“对堂”的榜眼、探花出现一至六点都有得饼。此外,还有极少出现的“六朴红”,即六颗四点出现。“六朴红”得主,就可得全部会饼,但一般友好相处,得主只拿状元和对堂,其余就分送给大家吃。“六朴黑”是指出现除六颗红四点以外的任何六颗相同的。“六朴黑”出现,大家可熄灯抢饼,但一般不再采用。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传承创新的中秋博饼,映射出的是闽南人爱拼才会赢的拼搏精神。
传承状况
新中国成立后,中秋节(中秋博饼)日趋式微,“文革”期间几近销声匿迹。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中秋博饼习俗在厦门等地区得以复兴,并成为海峡两岸民众共度中秋佳节的重要活动内容。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厦门市中秋民俗文化研究会获得“中秋节(中秋博饼)”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2年,中秋节(闽南博饼习俗)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中秋节(中秋博饼)项目保护单位厦门市中秋民俗文化研究会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从2005年开始,组织新生体验厦门博饼习俗,成为厦门大学一年一度的中秋传统节目。
2019年8月,由海峡导报社和中国电信厦门分公司联合主办的2019海峡两岸中秋博饼状元王中王大赛30日在厦门正式开博。
2019年9月,泉州师范学院软件学院举办中秋节博饼活动,给予军训师生、教官们慰问及传承良好的中国节日氛围。
文化轶事
关于中秋博饼历史的来源历来有几种说法。流传最多的与郑成功有关:
参考资料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
中秋博饼.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5 09:11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