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书院,建于清高宗
乾隆十三年(1748)的荆山书院,位于小荆山奎星阁前,为东南学者士人讲习之地,废于清文宗咸丰年间。
乾隆三十年(1765),两江总督兼皖南道尹
李世杰来芜后,即倡议地方绅士捐资创建“中江书院”。在他的鼓励支持下,书院在河南(今马塘区)距道台衙不远的蔡庙巷落成。乾隆三十七年(1772),皖南道尹刘尊,以“凡士民之俊秀,而愿来学者,皆吾弟子。限于地而遗其人,绌于费而隘其规,非教也”的信念,为书院八方游说,争取更多的赞助。他还把书院划归
芜湖县,实行道、县共管。书院面貌与日俱新。诗人宋镕作诗《留别中江书院肆业诸生》:“匏系十三载,临岐重惘然。何功及兹土,惜别列诸贤,薄领催科拙,江城梦而县。闲鸥管迎送,新涨碧无边”。
同治年间,皖南道尹吴坤修,在书院废墟重建书院,更名
鸠江书院。书院落成,他曾自撰楹联一副:“执鞭弭以事戎行,几经奋臂前驱,十年兵气销吴楚;易壁垒而为学舍,从此掀髯仰望,一道文光射牛斗。”同治九年(1870),吴坤修回任芜湖,将书院移建县城东内街井巷内。
光绪年间,皖南道尹袁昶于书院移址后,又改回原名中江书院。他尊师重教,增修了尊经阁,慕贤聘请“江南大儒”伍宗沂为书院山长,办学成就斐然,书院名震江南。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书院为皖南中学堂。后迁至赭山,又更名为皖江中学堂。解放前,为省立一中。解放后,为
芜湖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