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期借贷便利
中央银行提供中期基础货币的货币政策工具
中期借贷便利(Medium-term Lending Facility,MLF),是指中央银行提供中期基础货币货币政策工具,于2014年9月由中国人民银行创设,对象为符合宏观审慎管理要求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可通过招标方式开展;贷款期限通常为3个月、6个月或者1年。
基本定义
中期借贷便利(Medium-term Lending Facility,MLF)是中央银行提供中期基础货币的货币政策工具,对象为符合宏观审慎管理要求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可通过招标方式开展。中期借贷便利采取质押方式发放,金融机构提供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高等级信用债等优质债券作为合格质押品。中期借贷便利利率发挥中期政策利率的作用,通过调节向金融机构中期融资的成本来对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和市场预期产生影响,引导其向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实体经济部门提供低成本资金,促进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市场也把中期借贷便利简称为“麻辣粉”。MLF是央行向符合一定资质要求的银行提供的一种特殊贷款。,符合央行要求的商业银行、政策银行都可以向央行申请。中期借贷便利的贷款期限通常为3个月、6个月或者1年,可以用来调节中期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在部分时候的操作中,中国人民银行同时要求金融机构把贷款资金投放到“三农”和小微企业上,以扶持“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发展。
发展历程
背景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中国出台了四万亿大规模经济刺激举措来力保中国经济“软着陆 ”。但是短期的刺激性举措无法抵御长期经济增速的放缓, 伴随着2011年中国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四万亿经济刺激举措全面退出,中国的经济增速也开始下降,进入了经济增速换挡期。尽管总供给和总需求都从高速增 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但各个行业间并不协调,供给不足与需求不足并存。
中国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不仅面临来自资本流动变化、财政支出变化及资本市场IPO等多方面的扰动,同时也承担着完善价格型调控框架、引导市场利率水平等多方面的任务。为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平稳适度,支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中央银行需要根据流动性需求的期限、主体和用途不断丰富和完善工具组合,以进一步提高调控的灵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创设MLF
2014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创设了一种新的政策工具——中期借贷便利。中期借贷便利采取质押方式发放,金融机构需要提供国债、中央银行票据、国开行及政策性金融债、地方政府债券、AAA级公司信用类债券等优质债券作为质押品。
从2014年9月开始,中国人民银行通过3个月期的中期借贷便利向商业银行提供流动性,虽然累计投放额较高,但是由于期限短(3个月期),到2014年年末,中期借贷便利余额仅为6445亿元。从2016年开始,中期借贷便利的规模开始跃升,到年末余额为34573亿元。之所以出现显著的跃升,与2015年的“8·11”人民币汇改关系密切。
扩大担保品范围
2018年6月,为了缓解部分金融机构高等级债券不足,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扩大中期借贷便利的担保品范围,新的担保品包括:不低于AA级的小微企业、绿色和“三农”金融债券,AA+、AA级公司信用类债券(优先接受涉及小微企业、绿色经济的债券),优质的小微企业贷款和绿色贷款。
2018年年末,中期借贷便利余额接近50000亿元,2019年年末回落至36900亿元。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末,中期借贷便利的规模回升至41000亿元。
实施TMLF
2018年12月,为加大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向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大、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大型城市商业银行实施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argeted Medium-term Lending Facility,TMLF),为上述金融机构提供长期资金。该类大型银行对支持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定向中期借贷便利能够为其提供较为稳定的长期资金来源,增强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信贷供给能力,降低融资成本,还有利于改善商业银行和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结构,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
2019年1月、4月和7月,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三次实施定向中期借贷便利操作,2019年年末其余额为8226亿元。该操作的期限为1年,因为可以续作两次,所以资金的使用期限实际上为3年。从利率水平来看,其利率比中期借贷便利利率优惠15个基点,2019年为3.15%。
操作MLF
2020年,中国人民银行累计开展中期借贷便利操作51500亿元,期限均为1年。其中,第一至第四季度分别开展中期借贷便利操作6000亿元、4000亿元、17000亿元、24500亿元,期末余额为51500亿元,比年初增加14600亿元。
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累计开展MLF操作45500亿元,期限均为1年,利率均为2.95%,四个季度分别开展中期借贷便利操作8000亿元、4500亿元、13000亿元、20000亿元,年末余额为45500亿元,比年初减少6000亿元。2022年1月17日,MLF中标利率下降10个基点,为2.85%。
2022年,中国人民银行累计开展MLF操作45500亿元,期限均为1年,1-7月利率为2.85%,8-12月利率为2.75%。四个季度分别开展操作12000亿元、4500亿元、9000亿元、20000亿元,年末余额为45500亿元,与年初持平。
2023年,中国人民银行全年MLF均超额续作,其中12月操作量较到期量多8000亿元,创历史新高。全年四个季度操作量分别为17590亿元、5320亿元、10950亿元、36890亿元,期限均为1年,年末余额为70750亿元,比年初增加25250亿元。MLF中标利率6月、8月分别下行10个和15个基点,年末利率为2.50%。MLF连续超额续作,有效保障了中长期流动性合理供给。
2024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四个季度分别开展MLF操作1.9万亿元、0.4万亿元、0.9万亿元和1.9万亿元,期限均为1年。年末余额为5.1万亿元,比年初减少2.0万亿元。MLF中标利率7月、9月分别下行20个和30个基点,全年共下行50个基点,年末利率为2.0%。7月起阶段性减免MLF质押品,增加可交易债券规模,缓解债市供求压力。
MLF利率政策属性淡出
2025年3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消息,为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更好满足不同参与机构差异化资金需求,自该月起中期借贷便利采用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方式开展操作。MLF操作改为多重价位中标方式,不再有统一的中标利率,标志着MLF利率的政策属性完全退出。
相关概念及区别
借贷便利
从国际经验来看,中央银行通常综合运用常备借贷便利和公开市场操作两大类货币政策工具管理流动性。全球大多数中央银行都有借贷便利类的货币政策工具,但名称各异。
常备借贷便利
常备借贷便利(Standing Lending Facility,SLF),是中央银行正常的流动性供给渠道,主要功能是满足金融机构短期的流动性需求。常备借贷便利的利率水平根据货币政策调控、引导市场利率的需要等因素综合确定。常备借贷便利可以分为两类:信用类常备借贷便利和质押类常备借贷便利。质押类常备借贷便利在操作过程中,中央银行要求金融机构提供抵押品,合格的抵押品包括债券类资产(如国债、中央银行票据、国家开发银行及政策性金融债、高等级公司信用债等)及优质信贷资产等。
常备借贷便利的主要特点如下:一是金融机构根据自身流动性需求主动申请;二是由中央银行与提出申请的金融机构“一对一 ”交易,针对性强;三是存款类金融机构是该便利的主要参与者;四是常备借贷便利的期限短,主要有隔夜、7天期和1个月期三种。
临时借贷便利
临时借贷便利”是除了常备借贷便利和中期借贷便利外,中国人民银行创设的又一种新型的短期货币政策工具。2017年1月19日,为满足春节前现金投放的集中性需求,保证银行体系流动性和货币市场平稳运行,中国人民银行通过“临时借贷便利”(Temporary Lending Facility,TLF) 操作,为在现金投放中占比高的几家大型商业银行提供了临时性的流动性支持。
中期借贷便利和常备借贷便利的区别
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末,前者的规模远大于后者的规模,成为中央银行主动向银行体系发放贷款的主要渠道之一。
从利率水平来看,常备借贷便利的到期期限为隔夜、7天、1个月,属于典型的短期利率,中期借贷便利的到期期限是3个月、6个月、1年,时间跨度较常备借贷便利要长;常备借贷便利和中期借贷便利都由央行定价,常备借贷便利为抵押方式,中期借贷便利为质押方式,两者抵押品的种类有所区别。在同一个时点上,常备借贷便利的利率高于中期借贷便利。从利率期限结构来看,通常是短期利率低,中长期利率高。
从利率的属性来看,中国人民银行对这两者的定位也不同。常备借贷便利的定位是未来利率走廊的上限,通过该政策工具发挥“最后贷款人”作用。例如,截至2020 年9月末,美联储的一级再贴现余额为34.37亿美元,最低时曾经仅为数百万美元,欧洲中央银行的贷款便利余额为0.55亿欧元,这表明,发达国家中央银行均将常备借贷便利视为银行体系流动性的最后一道阀门。
中期借贷便利的定位在2020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有明确表述:“中期借贷便利利率作为中期政策利率,是中期市场利率运行的中枢,国债收益率曲线、同业存单等市场利率围绕中期借贷便利利率波动。中期借贷便利中标利率反映了银行平均边际中期资金成本,其下降是银行平均边际中期资金成本降低的体现,有助于通过LPR下降推动企业贷款利率降低,促进社会融资成本降低。”同时应注意的是,从商业银行实践来看,一般将1年期以内的存贷款利率视为短期利率,将1年期到5年期的存贷款利率视为中期利率。这一惯例与中期借贷便利定义的时间跨度有所不同。
传导机制
中期借贷便利主要用于对特定领域实施定向调节,因此其对于资本市场的传导机制与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存在差别,主要通过利率机制、增信机制以及信号机制发挥作用。
利率机制
央行通过投放基础货币来影响货币市场利率,但是在过去“利率双轨制 ”的影响下,政策利率很难通过有效的传导来影响实体经济部门的实际贷款利率, 而中期借贷便利工具的利率传导机制则有助于疏通这一利率传导过程。
在MLF的利率传导机制中,MLF操作通过改变中期政策利率,一方面可以影响货币市场利率,从而引导债券市场收益率走势。另一方面, LPR采用MLF利率加点的方式来进行定价之后,MLF利率的调整会直接影响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定价,进而影响终端经济主体的贷款利率。由于LPR改革中新增的报价行均为服务于小微企业的银行,因此其报价也更能反映实体经济薄弱部门的真实需求,通过MLF政策利率-LPR报价-微观主体贷款利率的传导渠道,提升了货币政策传导效率, 切实降低了优质小微企业等国民经济薄弱领域的融资成本,提高了企业的信贷可得性。市场流动性的充裕会影响市场的供求关系,从而降低股票市场波动。
增信机制
中国人民银行通过MLF向银行等金融机构投放中期基础货币,实现了对商业银行负债端的影响。MLF的特殊之处在于其抵押品包含优质的的小微企业、绿色、“三农 ”金融债券,以及优质的小微企业贷款和绿色贷款等,这在无形中为这些领域加强了信用背书。
通过增强信用的方式一方面可以改善特定领域的资产负债表质量,确保流动性支持可以通过金融机构的资产端流向实体经济部门的负债端,提高了企业的信贷可得性,投资者会对企业未来的经营状况产生良好的预期,影响市场供求关系,从而平抑股票市场波动。另一方面 MLF的合格抵押品包含上述领域的优质债券,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向中央银行抵押这些优质债券来换取流动性,这会显著增加对债券资产的需求,从而引导债券收益率下降。
信号机制
中国人民银行在进行MLF操作时,通常都带有明确的政策导向,MLF操作公告给社会公众传递一种明确的信号,即中国货币管理部门致力于支持民营经济、小微企业、“三农 ”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领域的信号,通过积极有效的政策沟通,引导社会公众形成一致的预期,即上述领域会获得中长期稳定的融资支持,发展前景向好的预期,从而市场的信心提振,并会调整自身以适应政策发展趋势。
一方面,明确的政策意图会促使市场形成一致和稳定的利率预期,银行等金融机构重新权衡风险收益,调整自身资产负债表,将信贷资源向受扶持领域倾斜,从而降低了微观经济主体的融资成本。融资成本的降低会影响市场供求关系和投资者的交易行为,MLF发挥最后贷款人职能,增强市场流动性水平,调解投资者对未来资金面紧张的预期,起到了自动稳定器的作用,从而有助于稳定股市。另一方面,MLF操作公告的发布也会提高市场 对于金融资产的需求预期,债券价格会相应升高,从而债券收益率下降。
主要作用
MLF已经成为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发挥其有效性。
发挥中期政策利率的作用
中期借贷便利利率发挥中期政策利率的作用,通过调节向金融机构中期融资的成本来对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和市场预期产生影响,引导其向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实体经济部门提供低成本资金,促进降低社会融资成本。MLF的利率降了,意味着银行有了更多价格更便宜的中期流动性资金,那么银行再去给实体经济贷款时,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也就随之进一步降低,这样一来能更好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同时,MLF为银行体系提供中长期流动性支持, 通过提供基础货币来填补中长期流动性缺口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MLF不仅扩大了抵押品范围,而且到期可以重新协定利率,进行延期或展期贷款,降低了金融机构频繁借贷的融资成本,为银行体系提供了长期稳定的流动性支持。
另外,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是参考MLF利率定价的。MLF降息了,该月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大概率也会随之下调,无论是百姓贷款还是企业贷款的利率就都更低了。
中微观经济结构的调节
MLF致力于解决货币总量充裕和特定领域信贷资本结构性短缺并存的问题,通过流动性的定向引导来实现中微观经济结构的调节,一方面是直接的定向调节,另一方面是间接的引导和带动。通过降低特定领域企业的融资成本来有针对性的提供流动性支持。2014年-2020年间,虽略有波动,但涉及“三农” 、小微企业的贷款规模逐年提升,有助于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抑制利率的不正常波动,稳定预期的同时引导中长期利率下行,从而改善国民经济重点领域融资环境,降低其融资成本,使经济要素得到最优配置,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提高货币政策灵活性
MLF一方面在不改变货币政策的整体立场和整体市场流动性的前提下,可以进行局部流动性的灵活调节,通过多种小剂量的“微刺激 ”来实现宏观经济的精细化管理。 另一方面,MLF侧重于对实体经济中重点和薄弱领域的定向微调,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可以实现有效预调。
维持市场稳定
MLF等非常规货币政策通过释放资金价格信号来正向引导市场预期,从而平抑市场利率波动;通过有针对性的结构政策,向特定领域降杠杆以及提供流动性支持等操作来降低各个领域的金融风险,有利于维护金融稳定。
市场操作
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累计开展中期借贷便利操作(MLF)21948亿元,向金融机构投放中期基础货币,引导其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各季度分别开展MLF操作10145亿元、5145亿元、3600亿元和3058亿元,期末MLF余额为6658亿元。上半年,操作期限均为3个月,利率为3.5%。下半年,将期限延长为6个月,利率为3.35%,为引导金融机构降低贷款利率和社会融资成本,11月又将其利率下调至3.25%。
2021年11月15日,人民银行按惯例开展每月一次的MLF操作。当天发布的公告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11月15日开展10000亿元MLF操作(含对11月16日和30日两次MLF到期的续做)和100亿元逆回购操作,充分满足了金融机构需求。MLF操作利率2.95%。
2022年7月15日,中国央行开展30亿元逆回购操作和1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因有30亿元回购和1000亿元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到期,当日实现零投放零回笼。
2022年9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开展4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和20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充分满足金融机构需求。
2022年12月15日人民银行开展65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和20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充分满足了金融机构需求。
2023年1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开展779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和1560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充分满足了金融机构需求,中标利率均与前次持平。
2023年4月,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结合金融机构流动性需求,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开展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共1700亿元,期限1年,利率为2.75%,较上月持平。期末中期借贷便利余额为51290亿元。
2023年5月,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结合金融机构流动性需求,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开展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共1250亿元,期限1年,利率为2.75%,较上月持平。期末中期借贷便利余额为51540亿元。
2023年6月,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结合金融机构流动性需求,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开展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共2370亿元,期限1年,利率为2.65%,较上月下降10个基点。期末中期借贷便利余额为51910亿元。
2023年7月,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结合金融机构流动性需求,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开展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共1030亿元,期限1年,利率为2.65%,较上月持平。期末中期借贷便利余额为51940亿元。
2023年8月15日,央行开展了401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利率从2.65%下调到了2.5%。
2024年2月18日,央行进行105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为1.80%,与此前持平;进行5000亿元1年期MLF操作,中标利率为2.50%,与此前持平。
2024年3月15日,央行进行3870亿元1年期MLF操作,中标利率为2.50%,与此前持平。
2024年7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开展了1290亿元逆回购操作和1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本次MLF操作期限为1年,中标利率2.5%。
2024年9月25日,人民银行开展3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期限1年,最高投标利率2.30%,最低投标利率1.90%,中标利率2.00%。
2024年11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开展9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中标利率2.00%,较上月持平。
2024年12月25日,人民银行开展3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期限1年,最高投标利率2.30%,最低投标利率1.90%,中标利率2.00%。操作后,中期借贷便利余额为50890亿元。
2025年2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开展3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期限1年,最高投标利率2.20%,最低投标利率1.80%,中标利率2.00%。操作后,中期借贷便利余额为40940亿元。
2025年3月24日,央行官网发布公告,宣布将于3月25日开展45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并从本月起将MLF操作由单一价位中标调整为多重价位中标(即美式招标)。
社会评价
中期借贷便利MLF是一个新的创举。(中国广播网 评)
常备借贷便利(SLF)相比,区别并没有明确,只不过中期流动性管理工具更能稳定大家的预期。创设中期借贷便利既能满足当前央行稳定利率的要求又不直接向市场投放基础货币,这是个两全的办法。(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叶檀 评)
中期借贷便利体现了中国货币政策基本方针的调整,即有保有压,定向调控,调整结构,而且是预调、微调。央行通过中期借贷便利或者是短期的借贷便利,再加上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可以根据不同的市场调整流动性,更加有针对性。这是一个比较灵活的办法,充分体现了预调、微调、灵活调整的基本政策方针。(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 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30 12:31
目录
概述
基本定义
参考资料